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激烈的迫近——东京宫“巴黎三年展”印象

激烈的迫近——东京宫“巴黎三年展”印象

2012-06-23 04:04:22 来源: 今艺术文 作者:摄影/王馨梨

 

《盲者导盲》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艺术家 Peter Buggerhout
废弃物,灰尘,展场作品

美术馆应该提供给我们其他场所无法提供的自由和探索的感性极限。——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喔!自由与感性……多么奢华的享受!东京宫(Palais de Tokyo)办到了!巴黎三年展的规模与影响力远远超出所有期待,东京宫不仅呈现更辽远的空间、更盛大的人文场景、更宽广的策展野心,巴黎三年展更邀请我们踏入一个崭新的艺术文明。尚未竣工的东京宫,像是一处尚未被城市秩序侵犯的处女地,保留了原始森林的纯真无邪,孕育着样式繁多的艺术形态,为日渐枯燥乏味的文明带来感性的刺激,唤回了失忆许久的青春思潮。主导三年展的核心人物是美国籍奈及利亚裔的恩威佐(Okwui Enwezor),他策划过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1)与光州双年展(Gwangju Biennale)等重要大展,走遍世界90多个国家、亲访工作室与艺术家交谈,15年前与艺术家合作时就开始思考“公民想象力”(Civic imagination)与“政治景观”(political landscapes)的关系。这次受到民族志学“开放心灵”(Open Mind)的启发,以及“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这把捍卫公理之火的延烧,与四位法国协同策展人(注1)联合摩画这个打破所有界限的“激烈的迫近”,挑选来自40个国家、113位艺术家展示迷人的创造力和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收拢自20世纪初以来的艺术作品(参展艺术家的出生年份为1869年至1986年),成功囊括了当代艺术中多元的气象。艺术的审美、情感、思辨被重新分配,呈现有力的人文风格,体现文化场景在时空流变过程中,以及所有重大意义的交会。展期长达4个月,东京宫与巴黎中心及近郊的7个机构有许多交流的座谈与展览,以新的思维方式重现感知视界,传承了20世纪中期法国人类学与现代主义艺术探索的精髓。

以人类学式的好奇心抵抗全球化,寻找谜样的文明

“激烈的迫近”从人类学思想形构多层次的阅读,与展览相互交映,艺术家干预社会、参照历史的表现手法,采用大量的原始部落影像(照片、影片、素描、文件……)将观众的目光从“观看人种”过渡到“注视人类”,展现人类的面目、五官、肢体、表情与气质的“相似性”,再以这种“相似性”化解个体的差异。在种种感知联系下,展览成功地揭示了当代艺术的混种场景,并且试图破除过去当代艺术的场域限制,让西方社会的艺术帝国殖民现象作为展览动线的开端,由活跃于1980年代女权运动的牙买加裔美国籍女艺术家奥格雷迪(Lorraine O’Grady)的《混血家族相簿》(Miscegenated Family Album)首先引出第一个暧昧的层次,她用16张双幅系列作品,并置了娜芙蒂蒂(埃及王后)与她姐姐和其他家族成员的照片,混合相似的两张脸孔,糅合了极端不同的时空与阶级,在注视此相似性趣味的同时,我们也在这个逻辑之间,不断地对照检验自身在复杂的历史文化与血统之中,处于什么位置。从这个展览的意义来看,艺术家的身份与任务,不仅是要建立自身之于世界的定位,艺术家更要进行自我探索,进一步描绘世界的轮廓。如抗争艺术(L’art de la résistance)的瑞士籍艺术家赫胥宏(Thomas Hirschhorn)以血肉模糊之躯祭出的《触碰现实》(Touching Reality)是一个6分钟的无声影片,以一只从容不迫的手沉着地触碰荧幕上的战争尸骸,浏览画面时而快速,时而定格放大细节;他认为观众必须有承受“暴力就是事实”的责任,并且点出现代人大量消费影像的需求与事实。手指滑动的触觉与接触影像的视觉,不仅有极大的物理距离,大量残忍的死亡影像凝聚出能量,逼迫人在眼花缭乱之际同时看见自己冷漠的事实。

以视觉语言逼近事实,朝向理解与开放

《阿姆斯特丹女孩》(Les Filles d’Amsterdam)是法国艺术家姆连(Jean-Luc Monlene)一系列以贝帝庸(Alphinese Bertillon)与贝洛克(Auguste Beloc)两位摄影史研究先驱为灵感而创作成的作品。他并置源自身份识别系统与性影像二种原型的影像,在拍摄前参照贝帝庸与贝洛克的照片与阿姆斯特丹的性工作者,上半身取样胸线以上的头颈(如同证件身份照),下半身取样妇科内诊的姿势,这系列以红色为背景的直式大尺寸照片,让同一个身体的头部与性特征显得非常不搭轧,观众的观看在迫视的召唤下被分裂、摆荡于极端之间。“迫近”(Proximity)不全然意味近距离的暴力与对峙,相反的,具有促进社会解放的力量以及回收政治霸权的潜力,尤其是在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权力操作,以及影像与语法结构的使用上。艺术是一种更自由的影像语言,像是法国艺术家克洛斯基(Claude Closky)经常以简化且系统性的手法操作影像,反复排列组合以削弱大众图像符号的意义,置换主观与通俗影像之间的新介质。这次展出的《城市与乡村》(Town & Country)是由100张相同尺寸的杂志拼贴而成的文字作品,在每帧精致广告或具时尚感的图像底下,都有一行手写的、以“To die”开头的文字说明,利用图像本身的戏剧性与文字符号来操作感官感知。突尼西亚编舞家乌依西兄妹(Selma & Sofiane Ouissi)的录像作品《Laaroussa》,则用双手诠释情感进行感性的表演,凝聚了陶工妇女们与大自然之间依存的力量,透过做陶土的手势发展出一套抽象的符号,编排成具有政治信号的四手芭蕾,传达出制陶女工的生活与她们希望政府能振兴此乡村的心愿。
 
以考古学探索文明,朝向凝聚与想象

当代艺术的推进似乎一再地想重新证明、颠覆或改朝换代,艺术家反复地在时间与历史回绕、在表象与本质之间探索,一路上累积了许多的形式,某些情感也渐渐成熟。恩威佐与策展团队拥有吸纳艰涩问题与现场非比寻常的能力,他们不让美术馆与艺术概念只是一台思想推土机,而是让思想进化成一条开放的轨道,既像是除霜般地拨开表象、透过思考将各种原始意义解冻,又像是探勘洞穴般,透过照片、雕塑与文件……等作品探讨身份、后殖民与社会谈判等议题,他们的展示策略是在明亮的展间呈现探讨政治与文化的作品。恩威佐提出以人类学为策展蓝图,让当代艺术的隐晦性消散于无形,作品朴素的材料更让诗意浮现,艺术的伦理与历史重叠在一起,互相证实彼此在各个阶段所代表的意义。恩威佐也再现一个道理,就是必须经过一段遗忘期(Désapprentissage),才能省思过去经验里的精华与本质,唯有忘却权力与种种分类(文化、历史与知识能力),才不会被过度扩张的全球化破坏艺术的鲜活性,并且强调要激生出艺术思维里矛盾的双重模糊性,让作品投射出历史、哲学、知识与文化之间交叉感知的思辨。

东京宫新使命

东京宫于2002年正式成立,当时就以法国官方艺术机构的概念“Anti-Musée”(注2)为定位,形成当代艺术平台,以活力与冒险精神为底蕴,支持新兴艺术家与发展中的艺术活动,企图让巴黎再度成为当代世界的艺术中心。十年来与国际间的交流以及当代艺术交会的几度演变,东京宫已成功地确立了其重要性与使命,甚至肩负起艺术教育的功能。

而今,东京宫十岁了,因为有了荣获2008年法国国家建筑奖的建筑设计师拉卡东与瓦萨(Anne Lacaton et Jean-Philippe Vassal)的设计,让整个空间从7700平方公尺的面积扩展成22000平方公尺,跃身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展场。新馆长笛.卢瓦齐(Jean De Loisy)邀请了8位艺术家在馆内部署大型装置,与三年展同时呈现,其中比利时艺术家彼坚诺(Peter Buggenhout)的《盲者导盲》(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是这次同时具压迫感与吸引力的巨大雕塑,它蔓生于空间中,其错综复杂的结构从天花板奋张而下,这堆腐烂残骸混合了金属、木头、塑料……等由各种废弃物,覆盖着浓厚的灰尘,仿佛像是悬浮在空中的世界末日遗迹,这令人不安的庞然巨物在入口处即吸引住所有人的目光,观众游走在它的底下,抬头凝望的同时也在那静默的阴影中寻找与雕塑有关的象征。这个作品在形象上剧烈或缓和的庞大皱褶会让人顿时失去协调的本能,与这壮观的残骸雕塑互望,观众将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不安和岌岌可危的失衡感,它的野性仿佛来自东京宫这只巨兽,在被焚烧过后的焦炙土地上,看到更多粗野、细致或可爱的艺术生命长出来,一览这更为生动的文明世界。

注1:四位年轻的协同策展人分别为:布露(Mélanie Bouteloup)、克隆姆(Abdellah Karroum)、荷那(Emilie Renard)与史代布雷(Claire Staebler)。

注2:“Anti-Musée”并非是“反美术馆”的意思,而是相对于国家政策赋予美术馆一个保存文物与遗址的使命,美术馆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支援新兴的艺术文化活动与民众的城市生活能有更切实的关系。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2019

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2019

2019-09-21 17:42:22 来源: 费那奇动画小组 作者:本站

费那奇按:还记得大概是在1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上海第一次看到了电子艺术节。电子艺术,对于当时孤陋寡闻的我来说简直震撼,那是一种遭遇未来的感觉,我还记得居然是在上海音乐厅欣赏到了Dead J的现场电子音乐表演,第一次看到了有人操作的VJ动画。也是从那些未来派艺术家嘴里第一次听说了——林兹电子艺术节。今年的费那奇北京动画周,有一场正在策划的面向未来的影像活动,林茨却开始自称进入到了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我们抱着好奇的心态,邀请本次林茨动画节入围作者施蕊妮(最终动画奖项获得者),带我们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 封面:2019林茨电子艺术节海报


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世界上最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之一,密切关注艺术、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数字革命对塑造未来世界的每一步革新。自1979年在林兹(Linz)创立以来, 成为历史上最悠久的世界科技艺术的最高展会,也被公认的顶级数字艺术和媒体文化国际性交流平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到访。

以上是互联网是对于Ars Electronica的标注 ,我很好奇它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仅仅因为好奇,我每年都会选去柏林新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进行信仰充值,每年二月初的Transmediale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洗礼,满足我找到自己这一年跟科技相处的情绪。 
 
2004年以来,每一届的电子文化年度盛会柏林新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都会有一个主题,今年却意外地无题。
 
 
▲ © Transmediale
 
于是我好奇今年的林兹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对于科技趋势的态度是怎样的?然而回应似乎相当消极:“跳出盒子 - 电子革命的中年危机”(Out of the Box – the Midlife Crisis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柏林新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今年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情感在电子时代将如何归属”。如果说人的行为被科技归类操控时我们尚存一丝侥幸,而当每个人的情感都变成各种势力角逐的资源时,当每个表情背后都牵扯着复杂运算和反馈策略时,我们又有多少胆量声称此刻的情绪是自然流露,且能被传达到位呢。情感被数据化、被简化,意味着我们作为人的复杂性也在被削减,这恐怕是柏林新媒体艺术节所惧怕的未来。而答案,如往年一样是未知而值得深思的。
 

▲ 2019林兹电子艺术节

© Ars Electronica
 
林兹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的主题则更像是一个开放式词汇,涵盖了这些那些科技创新所遇到的困境:“我们为何依赖于黑盒的产品设计,日益丧失创造力”“为何创新变得越来越艰难,跳出盒子思考可否”“科技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苦痛如何去消解”。艺术家和科学家如何联手回应这一系列痛点,是我所好奇的。
 
很荣幸今年我的作品得到了Ars Electronica动画单元的奖项,于是便有了这次满足好奇心的旅程。
              
 
今年是林兹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四十周年,共有来自45个国家的1449名艺术家和科学家参加,总计548个人陈列和501个展览项目将进行展示,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活动在林茨及周边地区的16个地点举行。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475个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支持。据悉,截止活动结束,共有11万人次参观。

这样宏大的行程规模个人自然很难完全消化,除了可以通过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官方APP了解日程以外,林兹电子艺术节还为参展的艺术家配备了专业讲解人员带领参观。第一站我们参观了艺术节隶属的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 © Ars Electronica

电子艺术中心又名未来博物馆,总面积达5100平方米,于2009年在林茨正式落成。不仅具备美术馆的展览和教育功能、学术机构的研究能力,电子艺术中心还与大型企业,如欧洲原子能机构(CERN)、欧洲航天局(ESA)等均有合作项目,同时也是欧洲人工智能实验室(Europe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的所在地。
 

▲ © Ars Electronica

工作人员介绍道,知名的 Deep Space 8K就坐落在艺术中心内:16 x 9米的牆面与地面,共同构成世界著名的大型媒体实验空间。双面的投影都达到了 8K 的解析度,空间当中也有许多可以佈置与安装感测器的位置。这样最高规格的实验空间也代表著对于投影内容的无限可能。艺术家可以自由运用这些空间创造无限可能的作品:大型的影像实验,互动游戏,视觉教育的实验空间。

▲ © Ars Electronica

▲ Immersify / Poznan Supercomuting and Networking Center(PL), Spin Digital Video Technologies GmbH(DE)

© Ars Electronica

第一天的行程里,延展动画(Expended Animation)欢迎晚宴在电子艺术中心的餐厅举行。简单的仪式之后,我们前往了林兹电子艺术节的年度颁奖礼(Ars Electronica Special - GALA)。
 

Ars Electronica动画单元的策划人Jürgen Hagler准备颁奖礼的手环入场券

© Ars Electronica
 
 

▲Ars Electronica Special - GALA © Ars Electronica

从1987年起,林兹电子艺术节每年颁出电子艺术大奖“the Prix Ars Electronica”,嘉奖那些使用数字媒体彰显创造力的创意人士,电子艺术大奖应该算是数字媒体领域中关于创新与先锋精神最重要的认可之一。每年有来自超过七十个国家的国际级艺术家参与电子艺术大奖,令它成为当代媒体艺术走向的晴雨表。大奖下设有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数字音乐(Digital Musics)、数字社群(Digital Communities)等类别,被称为“数字艺术的奥斯卡”(the Oscar of digital art)。1996年,艺术节成立未来艺术实验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研究与发展数位艺术(cyberarts)。

          

▲ 主席介绍赞助商们 © Ars Electronica

由于今年是林兹电子艺术节的四十岁生日,整场颁奖礼的政治,商业气氛颇为浓重,奥地利政府官员和过去四十年的赞助商均有出席发言。在度过了一个漫长的等待后, 放映一段由西门子赞助的第一届林兹电子艺术节宣传片时,主席打趣说:赞助我们真的很赚哦,四十年后还在播放你们的广告。

 

扩展动画(Expanded Animation)座谈会

第二天的重头单元扩展动画(Expanded Animation)全天座谈会。Expanded Animation(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国际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和先锋实践者组成的动画组织,自1987年第一届开始,于每年的Ars Electronica Festival进行年度座谈研讨会,旨在探讨数码动画分支和在探索动画开阔的语境下的位置和未来趋势。)

▲Ars Electronica动画单元的策划人Jürgen Hagle © Ars Electronica
 
座谈会于12点开始在POSTCITY场地的Art Thinking House举办,配有现场直播,由Ars Electronica动画单元的策划人Jürgen Hagler和著名动画学者——本杰塔 何西Birgitta Hosea 主持。
    

▲2019 Ars Electronica动画单元评委之一,动画学者Birgitta Hosea © Ars Electronica

 
首先三位动画单元的得奖者对她们的作品分别进行了阐述。
 

▲今年Prix Ars Electronica动画单元大奖作品

MANIC VR
Kalina Bertin(CA)
 
Manic是一个交互式的VR电影,带领观众进入躁郁症患者的私人空间,通过浸入式的体验了解躁郁状态的双向情绪。电影使用真实患者的语音为引导,观众以第一视角进入到了一个不停变换的虚拟现实里,场景的突然切换,从具体到抽象的视觉冲击,表现出了躁郁症患者感知世界的复杂和无常。创作者团队希望观众通过虚拟现实的体验,了解到双向患者情绪的极端和不稳定,希望这个作品可以让观众有更为感同身受的理解。
 
 
▲Prix Ars Electronica动画单元杰出作品奖 
Strings
Ruini Shi 施蕊妮(CN)
 
Strings描绘了在一个发生在近未来的故事:在过时的网游里,唯一的玩家和它的宠物四处游荡,直到另一个玩家降临这座“赛博切尔诺贝利”,他的情绪开始解压。
 
制作这部短片的初衷,是我出于好奇当像《魔兽世界》或《最终幻想》这样的游戏过时后,我们该如何处理遗留下来的情感熵?我想要通过一个故事视觉化这些遗址空间里残留的虚拟亲密感。
    
 
▲Prix Ars Electronica动画单元杰出作品奖 Undershoot, sensitive data: Cristiano / Cindy Coutant(FR)
 
法国艺术家学者Cindy Coutant从电子宠物蛋而来的灵感制作了一个以罗纳尔多为角色的养成游戏。游戏里的“宠物”罗纳尔多生活在巨大的绿色足球场上,艺术家同时展示了控制宠物的指令语言。就如其他的电子宠物一样,游戏里的罗纳尔多会根据操控荧上的指示奔跑,摔倒,观察场地,或者如海啸一般地大哭。
 
 
 
▲© Ars Electronica
 
很巧合地,今年三位得奖者均为女性,Birgitta问及我们对于女性在科技领域受到轻视的现象有什么看法,大家表示出无奈,但共识是:Evolution will take care of us(进化终将会照顾我们).
 
 
更多Expanded Animation演讲以及往年资料,可登陆:
http://www.expandedanimation.com
 

O.K 当代艺术中心(OÖ Kulturquartier)

离开POSTCITY,工作人员带我参观了今年林兹电子艺术节的另一个展览地点 - 位于市中心的 O.K 当代艺术中心
 
(OÖ Kulturquartier):数位艺术(Cyber Art 2019)是展出一年一度电子艺术节大奖(PRIX)的地点,同时也收录了今年度欧洲委员颁发的为科技,产业与社会方面作出创新贡献的艺术作品。
 
今年的选件主题为:
 
人工智能&生活艺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ife Art)
 
数码音乐&声音艺术(Digital Musics & Sound Art)
 
电脑动画(Computer Animation)
 
青年徵件(u19 – CREATE YOUR WORLD)
 
电脑动画板块,除了三个获奖作品的陈列,这里也展出了今年的部分荣誉提名作品,如Martina Scapelli的Egg和Réka Bucsi的Solar Walk等等我非常喜愛的作品。
 

▲ 电脑动画单元大奖作品MANIC VR / Kalina Bertin (CA)

© Ars Electronica
 

▲ 电脑动画单元动画荣誉提名作品 KIDS 

Michael Frei (CH), Mario von Rickenbach (CH) © Ars Electronica
 
 
▲ 电脑动画单元杰出作品奖 Strings / Ruini Shi 施蕊妮 (CN)
© Ars Electronica
 
 
▲ 电脑动画单元荣誉提名作品 Solar Walk / Réka Bucsi (HU)
© Ars Electronica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O.K 当代艺术中心,在POSTCITY的Art Thinking House也举办了一场 林兹电子动画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Animation Festival)的动画放映。
 
林茨电子动画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Animation Festival)选择了今年度全球范围内的电脑动画分为:世界机器(World Machines),实验(Experimental),性别(Gender)等十四个单元进行展示。除了数据叙事(Data Narration)板块的《弦》(Strings),我的另一部作品《期望线》(Desire Line)也被安排在了叙事(Narration)单元进行放映。
 
 
▲ 一场酸雨丨陈莲华对谈托梅·波帕库 Tomek POPAKUL
 
今年大热的酸雨(Acid Rain)也作为荣誉提名作品在精神状态(Mental States)板块进行了放映,大家可以期待在费那奇北京动画周看到这部作品。  
 
人工智能&生活艺术单元的大奖作品来自于布法罗大学艺术家导师Paul Vanouse的装置《劳动》(Labor)。
 
 
▲ 人工智能&生活艺术单元的大奖获奖作品
《劳动》Labor
Paul Vanouse (US) © Raymond Wong
 
《劳动》(Labor)还原了人类气味在压力和劳动状态下的产生过程。装置分为三个部分,中心反应部分,三个孵化皿和炭铅拓印画。展览的过程中,孵化皿里的三种细菌通过加热传输到中心反应皿,在中心皿里白衬衫上发生混合反应,该装置通过使用机械结构来自动化了人体代谢反应产生气味的化学过程。炭铅拓印画则视觉的记录个人排泄的证据痕迹。艺术家用生物微观视角窥探人类历史的发展,从下层的劳工阶层到生物酶等微生物产品的现代研究,以汗液和气味为入口实则重新探讨了人类社会阶层和结构的转变。 
 
 
▲ 数码音乐&声音艺术单元大奖获奖作品 体感声音雕塑《躯干》TORSO
Peter Kutin(AT) © Ars Electronica
 
Peter Kutin,生活在维也纳的音乐人,以速度学为原理,制作了动力声光装置《躯干》TORSO。作为第一个版本的《躯干》TORSO,Kutin创建了一个由四个100伏老式扬声器组成的四声道系统,通过不同的旋转速度,产生不同视听效果。为了扩大音质效果,Kutin采样了女高音歌唱家Johanna Baader的声音。旋转系统两侧的话筒捕捉变形的声效,观众将从空间的音响里听到话筒接受的声音。声音通过运动变换,和多层的传递产生的扭曲,结合声能的LED光效,Kutin通过《躯干》TORSO的装置把速度学的概念精妙转化成了多彩的现场试听体验。
 
 
 
▲ 数码音乐&声音艺术单元杰出作品奖 
《人工智能即兴实验创作的声音》Voices From AI in Experimental Improvisation 
 Tomomi Adachi (JP), Andreas Dzialocha (DE), Marcello Lussana (IT) © Ars Electronica
 
当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运用在即兴音乐演出上会生成什么结果?音乐人Tomomi Adachi创造了AI音乐学习程序“tomomibot”。通过对Tomomi过去演出的输入,计算机长短时记忆算法为原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过去演出的解算,合成新的序列声音组合,此学习机制使“tomomibot”拥有即兴音乐演出能力。人工智能可行化了人类和机械的结合,智能程序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创造者从音乐角度出发,给观众展示了新的AI音乐文化。
 
 
▲ 数码音乐&声音艺术单元荣誉提名作品
《正弦波演奏装置》
The SINE WAVE ORCHESTRA stay
Ken Furudate (JP), Kazuhiro Jo (JP), Daisuke Ishidaand (JP) Mizuki Noguchi (JP) © Raymond Wong
 
正弦波演奏装置(The SINE WAVE ORCHESTRA stay)由49个螺旋状的铜丝列格吊环组成,每个进入空间的观众都会领取一个小的正弦波发生小设备,观众可以随意把拿到的小设备安装在吊环的任意位置。装置会由一开始的无声,到设备参与数量的增加而产生越来越复杂的混合演奏。创作团队想要打破传统音乐演奏的界限,让音乐演奏变成一种大众的集合行为。每个参与者都以某种自我的记号留在合奏里直到展出结束。
 
 
▲ APPARTUM / Pan Generator (PL) © Ars Electronica
 
 
更多CyberArts 2019的作品资料,
可参阅:https://ars.electronica.art/outofthebox/cyberarts
 
 
 
后城市(POSTCITY) 
 
后城市(POSTCITY)是Ars Electronica的主场地,四层楼集中陈列了今年度世界范围内精选的艺术x科技作品展示,这里同时也是Ars ELectronica创新论坛的场地。
 

         
▲ CRYPTID / Michael Candy (AU) © Ars Electronica
 
 
▲ 《修改过的天堂:裙子》Modified Paradise: Dress / AnotherFarm (JP)
© Ars Electronica
 
 
▲ 30° / Mathias Foot (DE), Franziska Rast (DE), Stephan Schakulat (DE) @ Stephan Schakulat
             
 
这里简单介绍两个我关注到的来自欧洲人工智能实验室

(European ARTifcial Intellegnce Lab)的作品。

▲ 《解剖人工智能》Anatomy of an AI 
/ Vladan Joler (RS) and Kate Crawford (AU) © Ars Electronica
 
电子科技和生物研究一直是人工智能学所探讨的话题之一,Vladan Joler和Kate Crawford对Amazon Echo(亚马逊人工智能音箱)的解剖,把人工智能的工作系统直观平面的展现出来,图中可见的各种微小结构通过密麻的传感反应器链接成环,图表直观地视觉化人工智能从输入到输出中间的复杂反应链。对人工智能的探讨也是作者对人类自然的未来期待,相信AI会给人类认知的深层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用人工智能不做任何事》Doing Nothing with AI

/ Emanuel Gollob (AT) © Ars Electronica
 
《用人工智能不做任何事》(Doing Nothing with AI)是一个神经反应机器装置,创作者Emanuel Gollob和团队通过一个大型紫色器官机械装置成为会场里最吸引眼球的存在之一。毛茸茸的紫色装置可以感应到使用者的神经反应,实时的脑电波感应遥控,驱动机器进行舞蹈。创作概念来于源于团队对于过度繁忙的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观察:人们对浪费时间和低效率生活产生恐惧,而《用人工智能不做任何事》却希望通过他们的交互装置让观众体验思绪漫步和白日梦般的片刻清闲。
 
 

AI x Music

 

 
当人工智能遇到音乐会产生如何的化学反应?林兹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联合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ion)从世界各地集结了产业,学术调研以及教育机构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电子音乐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视听庆典。科技与文化相互影响,音乐作为大众化的媒介,让冰冷的机械和数据语言,通过新兴的音乐表演,融合演出者和现场观众的情绪温度,人情化了AI电子文化的既定疏离感。同时AI的发展与当代元素的融合也让社会文化,艺术,音乐拥有了更为多元的表现形式。
 
 
▲ 今年AI x Music 音乐节的举办场地之一:St. Joseph Parish Church © Ars Electronica
 
 
▲ SHOJIKI 《重播》"Play Back" Curing Tapes 磁带
Muku Kobayashi (JP), Mitsuru Tokisato (JP) © Ars Electronica

▲ 《心灵》A-MIND 

 Alex Braga (IT) © Ars Electronica
 
 
▲ 《风云声音池》Klangwolke Sound Pool  

 第三天晚上的烟花表演是Ars Electronica持续40年的习俗 © Ars Electronica

音乐节是我非常想体验的一个板块,但因为行程安排的冲突错过了。活动非常密集,很遗憾我只能用三天的时间浓缩体验这次节展。回程的路上我在思考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inica)和柏林新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有什么区别?

▲ © Ars Electronica

跟很多其他的艺术节不同,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inica)从最开始就强调艺术、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它不是纯粹的艺术节,大量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项目探索出的边界诞生了很多混合艺术作品。这样的项目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度非常高,或多或少脱离大众生活经验的语境。但是因为科学也越来越强调“进入”(‘Access’),离开封闭的科学语境,艺术家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科学的贡献,往往可以弥合科学中缺乏人性的一面,视觉艺术家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科技在更广泛意义被社会化的过程。
 
柏林新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更像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实验性思辨,以座谈会为主的思辨讨论出一个个艺术或许可以改变社会格局的可能性,又或是一场场对新科技之于当代生活兼容性的质疑。
 
       
 
▲ 2019Transmediale研讨会现场 © Ruini Shi
 
那么终极问题来了,艺术真的可以改变当今社会吗?我想或许这就是这类媒体艺术节的意义,在我们被科技强制性地改变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节展沉浸式地聆听来自学术界的批判性呼声,给另一种生活方式赋能。

这不容易,但很重要。

© Robert Bauernhansl

 

▲ 撰稿人:施蕊妮

交互设计师,动画作者。毕业于伦敦传媒学院交互与移动图像专业,2018年取得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硕士学位,现UCA PhD在读。作品曾入围皇家电视协会奖,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国际电影节以及流明数码艺术大奖等当代艺术奖项;2019年度The Rapoport Award艺术与科技女性候选人。
 
联合撰稿:孙小清/小鸡
编辑:卫诗磊

感谢:刘豪格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