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网络技术与赛博女性主义

网络技术与赛博女性主义

2020-08-04 17:43:37.262 来源: 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作者:CAC

1990年代初,苏珊·赫林(Susan C.Herring)和其他学者开始质疑网络参与者的性别是无法被察觉的。赫林提供了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早期女性主义写作,这些内容提醒了互联网研究学者们持续关注互联网上性别错位、合法化身份以及线上身体等议题。通过去中心化的、作为网络文化关键的连结矩阵,实践者如理论家萨迪·普兰特(Sadie Plant)与澳大利亚艺术小组VNS Matrix提出互联网是“女性本原(inherently female)”的,并创造了“赛博女性主义(Cyberfeminist)”这个概念,用以描述利用互联网、赛博空间、媒体技术探究女性主义理论、批评和研究的工作与创作。

1.webp.jpg

▲ VNS Matrix:《21世纪赛博女性主义宣言(A Cyberfeminist Manifesto for the 21st Century)》,1991

图片来源:https://vnsmatrix.net/ 

普兰特认为,女性天然地适合使用互联网,因为女性与互联网都是关于制造连结的非线性、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ng)系统,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普兰特认为,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们相信计算机属男性本质,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作为女性新形态工作、娱乐的场所与工具,计算机和网络使女性摆脱了传统束缚,成为了女性获得身份认同、获取权力与威信的新途径。在《零与一(Zeros + Ones)》中,她从正面肯定了女性与科学技术的亲密关系,并提出女性是数码机器的模拟者、组装者与程序设计员。她认为赛博空间虽不能消除社会性别差异,但是网络空间为女性在已经存在的文化中打开了空间,给女性带来了赋权感。

VNS Matrix成立于1991年,作为一个技术-艺术小组,VNS Matrix的既定目标是使用和操纵技术以“创建可以解决身份和性别政治问题的数字空间”。在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赛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的影响下,VNS Matrix撰写了《21世纪赛博女性主义宣言(Cyberfeminist Manifesto for the 21st Century)》,标榜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身份变革、性别与技术语言的结合,以及性别权利范围。“劫持技术牛仔的玩具,并以女性主义者的身份重新映射网络文化”是VNS Matrix的使命。其最著名的作品《新生代(All New Gen)》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女性网络游击者(cybersluts & guerrillas)与网络无政府主义者渗透在赛博空间,并骇入俄狄浦斯人(the Oedipal man)所控制的Big Daddy Mainframe数据库。游戏的目的是将新大陆的种子植入数据库中,从而结束阳性权利的统治。《新生代》一方面指“世代(generation)”,一方面指向“性别(gender)”。VNS Matrix设计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引用了流行文化理论,树立了女性行动偶像的形象;同时,其作品精心设计的界面也强调了技术性别与女性化角色的作用。

2.webp.jpg

▲ VNS Matrix:《新生代》,游戏画面,1992-1993

图片来源:https://vnsmatrix.net/projects/all-new-gen

然而,一些理论家认为普朗特所提供的赛博女性主义版本过于乐观,并夸大了女性与赛博空间的友好关系——杰希·丹尼尔斯(Jessie Daniels)提出,“虚拟女性破坏父权制被定义为一种乌托邦幻想。”另一些理论学者,如赛博朋克女性主义者及作家凯希·阿克(Kathy Acker)认为在虚拟世界中性别可以任意选择,因此可以通过模糊性别的方式促进性别平等。理论家拉迪卡·贾加拉(Radhika Gajjala)则平衡了以上观点,提出尽管存在几种不同途径以理解赛博女性主义,但赛博女性主义者共同的信念是,女性应该控制并恰当使用网络技术以实现为自己赋权的目的。

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女性赋权的直接表现是互联。在学术界方面,琼·科伦曼(Joan Korenman)曾在1991年创建了WMST-L邮件平台,女性可以在这个平台中探讨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和项目管理,分享知识与学习经验,但不讨论政治和社会问题。1995年,策展人梅琳达·拉克汉姆(Melinda Rackham)与路易思·曼尼(Louise Manner)策划了线上展览WWWO (Wollongong World's Women Online, 伍伦贡世界女性在线)。该网站为当年联合国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女性大会而创作。这个平面的、以杂志性格呈现的网络空间展示了多样化的澳大利亚女性艺术家作品,并鼓励所有女性去使用、思考新技术。对于无法切身赴北京参与会议的人来说,WWWO提供了替代性的机会,她们不仅宣传了自己的创作,更通过网络与其他社群和志趣相投的女性建立了沟通和连结。

3.jpg

▲ WWWO策展人梅琳达·拉克汉姆与路易思·曼尼和WWWO网站首页

图片来源:www.subtle.net 


参考文献:

Herring, Susan C.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CMC: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CPSR Newsletter 18, no. 1 (Winter 2000): http://cpsr.org/issues/womenintech/herring/.

Harway, D.,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access at 

https://warwick.ac.uk/fac/arts/english/currentstudents/undergraduate/modules/fictionnownarrativemediaandtheoryinthe21stcentury/manifestly_haraway_----_a_cyborg_manifesto_science_technology_and_socialist-feminism_in_the_....pdf

Plant, Sadie. 1997. Zeros + Ones: Digital Women + the New Technoculture. London: Fourth Estate.

Plant, Sadie. 1997. “Babes in the Net.” New Statesman & Society January 27.

VNS Matrix. 1991. Cyberfeminist Manifesto. Available at: http://www.obn.org/reading_room/manifestos/html/cyberfeminist.html

VNS Matrix, ALL NEW GEN, 1992. Available at: https://vnsmatrix.net/projects/all-new-gen

Daniels, J. 2009. Rethinking cyverfeminism(s): Race, gender, and embodiment.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37(1-2):102-124 .

Acker, Kathy. 1988. The Empire of the Senseless. Grove Weidenfeld, New York.

Gajjala, Radhika and Annapurna Mamidipudi. 1999. Cyberfeminism,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nder and Development 7( 2), 8‐16.

Korenman, J. 1999. Email Forums and Women’s Studies: The Example of WMST-L. Susan Hawthorne and Renate Klein edited. CyberFeminism: Connectivity, Critique and Creativity. Spinifex Press.

Gillis,S. 2007. Neither Cyborg nor Goddess: The (Im)Possibilities of Cyberfeminism. Stacy Gillis, Gilliam Howie and Rebecca Munford edited. Third Wave Feminism: A Critical Exploration (the expanded second edition) [C] . Palgrave, 168.

Consalvo, Mia (2003), "Cyberfeminism", Encyclopedia of New Med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p. 108–109, doi:10.4135/9781412950657.n57, ISBN 9780761923824, retrieved 2018-07-31

Women’s art on the Net, 1995. Available at: https://subtle.net/pdf/WWWO-%20Page%20from%20UOWAlumni1995Spring-Summer.pd 


网络技术重建了女性社会关系,同时也重构了女性的身体与身份。互联网突破了男女对立的二元论,因此直接动摇了父权制存在的认识论基础。

菲斯·威尔丁(Faith Wilding)等其他女性主义艺术家指出,女性主义向信息技术领域的迁移,是女性主义通过公共行动和反叛占领各种平台的第三次浪潮中的一部分。她认为,赛博女性主义者必须密切跟随不断变化的通讯技术和科学,增强自身探索赛博空间的潜能。赛博女性主义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洞见和策略工具与赛博空间中存在的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军事主义相斗争。威尔丁借对抗传统女性主义定义、赛博女孩主义(Cybergrrl-ism)、网络乌托邦主义及政治交战恐惧(Fear of political engagement)四个方向重新分析了赛博女性主义。同时提出赛博女性主义涵盖了三个方面:首先,它描述了女性在技术领域的地位,以及相关行业中基于性别的劳动力分工。其次,它所讨论的话题是女性技术文化经验,包括技术文化对工作、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和娱乐休闲的影响。最后,它涉及将不同技术性别化,这些技术可能的女性化与情色化。

1998年,威尔丁与艺术家海拉·威利斯(Hyla Wilis)成立了网络女性主义组织subRosa。她们宣称:“subRosa是一个可被复制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者细胞,致力于将艺术、行动和政治结合,以探索并批判新信息的交融,以及生物技术对女性身体、生命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让百万subRosa一同绽放吧!”大多数subRosa的作品以行为或文字方式呈现。作为一个“反版权”组合,她们将其创作放在线上并提供免费PDF下载。在一场表演中, subRosa以先进技术遗传学中心(Technical Advantage Genetics Center, TAGC)子公司Express Choice的名义,在鲍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美国AAA级优质卵子(US Grade AAA Premium Eggs)》项目中批判了新生物技术中肉身的商业化及合理化。她们为演出作品创建了一个网站,提供了一连串黑暗、讥讽的提问,来分析“你在人肉市场上的净值(net worth)”。选项包括“我拥有一头金发、平滑的肌肤和蓝眼睛”,以及“和其他活动相比,我更喜欢购物”。通过勾选,网站测评参与者作为一个潜在卵子提供者的“价值“。这件作品提醒人们繁殖不仅是可以被定制的,而且也病态地复制了沉重的社会价值。

4.webp.jpg

▲subRosa:《美国AAA级优质卵子》(表演形式与名称后演变为不同版本),2002,鲍林格林州立大学,俄亥俄。

图片来源:https://cyberfeminism.net/category/work/performances/

5.webp1.jpg

项目网站:http://eggdonor.cyberfeminism.net/

美籍台湾艺术家郑淑丽(Shu Lea Cheang)为期一年(1998-1999年)的、基于网络的叙事项目《布莱登(Brandon)》是赛博女性主义创作的典型案例。这件古根汉姆美术馆的首个网络委约作品探讨了公共空间和网络空间中的性别融合与技术肉身(techno-body)等问题。作品以技术作为手段,打破性别在技术领域和整个社会中的假设。《布莱登》取自于一名跨性别男子布莱登·蒂娜(Brandon Teena)之名,他在1993年因透露其生物性别而遭强奸和谋杀。《布莱登》利用互联网的非线性叙事与参与互动性来阐述蒂娜的悲剧故事,传达了“当代社会性别与身份流动性与歧视性”。从变形的性别标志开场图片开始,郑淑丽将观众带入对人类性别追问式的调查。这项调查通过脱离人类肉身形象的超链接图片、关于犯罪与惩罚主题的彼时进行(once-live)聊天室,以及平面移动图像描绘了布莱登生死的深远影响。同时利用互联网高度易变的“皮肤”,郑淑丽揭示了个人如何在线上栖息,并如何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

6.jpg

▲郑淑丽:《布兰登》,1998-1999,作品首页的“bigdoll”界面 –用户鼠标移动在网格图片之上时,另一张图片会显现出来。

图片来源:https://anthology.rhizome.org/brandon

另一件取材于对现实世界观察与反思的作品是普瑞玛·默西(Prema Murthy)的《神秘混合物(Mythic Hybrid)》。这件作品是一个搜索引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微芯片工厂工作的女性之研究。当时媒体报道称这个工厂工作的女性出现集体幻觉并伴随大量歇斯底里。2001年,艺术家前往印度进行实地走访,却发现了与媒体报道相悖的事实:一群理性的妇女,但她们的身份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构成。作品标题以批评的方式借用了哈拉维《赛博格宣言》开篇中所创造的混合物(hybrid)一词,唤起人们对小说和女性主义的想象,那个女性语言共通的、强有力且使众生哗然的激进梦想。哈拉维赛博格女性主义认为赛博格是一种控制生物体,一种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一种社会现实的生活,也是一种科幻小说的人物。通信与生物技术重建了身体、身份、社会关系和政治理想,模糊了性别,赛博格成为女性主义的象征。科学和技术给女性提供了与男性平等的话语权,从而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而默西用作品发问,从这以后,赛博女性主义将我们带去了哪里,带走了多远?

7.webp.jpg

▲普瑞玛·默西:《神秘混合物》,2002

图片来源:http://turbulence.org/Works/mythichybrid/webpages/search_array.html


选读资料: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宣言:二十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https://warwick.ac.uk/fac/arts/english/currentstudents/undergraduate/modules/fictionnownarrativemediaandtheoryinthe21stcentury/manifestly_haraway_----_a_cyborg_manifesto_science_technology_and_socialist-feminism_in_the_....pdf

Laboria Cuboniks, 《异女权主义:一种针对异化的政治  (Xenofeminism, A Politics for Alienation) 》

https://laboriacuboniks.net/manifesto/xenofeminism-a-politics-for-alienation/  EN

https://laboriacuboniks.net/manifesto/yi-nv-quan-zhu-yi-yi-zhong-zhen-dui-yi-hua-de-zheng-zhi/ CN


参考文献:

Wielding, Faith (1997). Where is Feminism in Cyberfeminism? (1997). Old Boys Network OBN. Available at: https://www.obn.org/cfundef/faith_def.html

Consalvo, Mia (2003), Cyberfeminism, Encyclopedia of New Med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p. 108-109, doi:10.4135/9781412950657.n57, ISBN 9780761923824, retrieved 2018-07-31

唐娜·哈拉维著,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M]》.陈静,吴义城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金春枝、李伦,《赛博女性主义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01期

Abrams, L. 2019. The Other Art History: The Forgotten Cyberfeminists of ‘90s Net Art. Available at: https://www.artspace.com/magazine/interviews_features/the-other-art-history/the-other-art-history-the-forgotten-cyberfeminists-of-90s-net-art-55864

subRosa. 2002. Tactical Cyberfeminism: An Art and Technology of Social Relations. Available at: http://www.crudeoils.us/artwrite/October2002/cyberfeminism.html

Shu Lea Cheang. Brandon, 1998-1999. Available at: http://brandon.guggenheim.org

Murthy, Prema. Interview with Prema Murthy on Mythic Hybrid by Diane Ludin, 15

Jan 2003 for Nettime. http://amsterdam.nettime.org/Lists-Archives/nettime-l-0301/msg00065.html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