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嗅觉艺术提案(实施中)
——嗅觉.感觉
关键词:嗅觉记忆、性别嗅觉、嗅觉身份、嗅觉联想、嗅觉功能、气味制作
一、嗅觉形态:
1、气息
2、恶劣:战争、火药味、731部队、毒品
3、液体散发气体
二、价值:1、实用:破获案子(动物、占领地)、驱邪……
2、联想:嗅气联想不同色、画面联想
3、氛围营造:寺庙、酒香、中药……
4、新时代感觉:发胶、化妆品、尾气……
5、宣传:酒香、庙香……
6、感官刺激、改变思维
三、中国气息:香炉、竹子、书香门弟、墨、饮食等
四、艺术形态
媒介(装置、行为、装置、绘画)科技与嗅觉,需科学提炼
身份嗅觉:年龄——老、中、轻
性别——男、女
地域——中外、国籍、东西
种族——黑、白、黄、棕
物种——动物、植物
五、 嗅觉艺术的社会性及其它
………
我们时常有这样感觉,仅嗅到一种气体的味道,就会联想到以往的回忆,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或心境,这就是嗅觉的力量。我们一想到嗅觉,就必然会想到嗅觉的客体:气味,嗅觉器官、气体和空气流动构成了嗅觉三个重要的因素。
嗅觉的主体是由生物的嗅觉器官——鼻子构成,它不只是人类拥有这样功能,很多动物的嗅觉系统比人类更灵敏,因此人类也时常用动物的这一特异功能为人类服务,如缉毒、验尸、寻物。人类的鼻子除了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快感,也会给我们带来危险和痛苦。人类的敌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制造有毒气体致人死地,有些动物也利用它体内毒气给对手致命一击,保护自己,如:臭大姐和黄鼠狼。对于嗅觉的客体——气体,除了科学家,人类并不是很深入的了解。嗅觉的主体(鼻子)和客体(气体)是相互存在的“证明人”,气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它必须由嗅觉主体嗅到才能证明它的存在和证明它的身份。气体的身份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
气体的形态说泛些,整个宇宙每一个存在的物体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气味,我们只有对其进行粗略的划分才能证实的身份和形态:
一、从气体的嗅觉品向分
分为:俗气(臭气)和雅气(香气)
二、从气味形态分:单气和混气
三、从嗅觉载体分
按年龄分:老年气息、中年气息、青年气息……
按性别分:男性气息、女性气息
按地域分:东方气息、西方气息、乡村与城市……
按种族分:黑人、白色、黄种人、棕色人
按生物分:动物气息、植物气息
按物种分:有机物气息、无机物气息
……
气味的身份的多元赋予了人们对它的不同感受,感受多样性很多情况下使我们对艺术无从下手,如何选择并嗅到真诚、真实的感受,使我们的感受强烈并具有中国时代气息,借历史气味、未来气息讲当下的故事,老话题新感受或是新的话题新感受,是艺术对于历史感和未来感的时代转换,这也是艺术价值的支点。
人与自然中动物用它们气味而占据领地,警察则利用他们警犬帮助人类缉毒、寻物。这都是生物利用嗅觉的实用价值为自己服务,除了嗅觉实用价值,嗅觉气味还有其他功用:
一、实用功能
如:占领领地、驱逐对手、杀死、迷惑对手
二战时期侵略者利用生化毒气,实施掠夺,如日本731部体的毒气活体实验,对各国人民造成了残痛的心理阴影。
二、感官刺激,改变生物的情绪及行为方式
1、吸烟、吸毒、迷魂药、毒气已是全世界为危害健康难题,我国很早都有吸烟的历史:乾隆时期纪晓岚的大烟袋让我们记忆犹新,鼻烟壶则可以提神、治病,而吸烟刺激神经,但容易致癌,吸大烟和毒品可以产生幻觉和一时身心舒适,医学上好的利用可以为病人解除痛苦,但大量的事实是它可以侵蚀人的身体,以致全身肌能衰退,不法之徒利用它的特点创造利润,获得利益,清末鸦片战争也为中国添加了一段痛苦的历史,中国人也因此被名为“东亚病夫”。在我国古代武侠小说中,也是常利用毒气如迷魂药使嗅食者改变自己的意志,导致生理和心理失调,甚至死亡。
2、动物也时常嗅闻异性身上的气味而诱使发情,刺激大脑兴奋而发泄欲望。
三、嗅觉色彩联想、情感联想、画面联想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嗅到不同气味,时常心理有一种色彩的暗示,如嗅到刺激、火辣气味联想到红色,嗅到田园乡土气息联想到绿色、嗅到海水气息想到蓝色……这为嗅觉绘画、装置提供了依据。
四、营造氛围,画面联想
我们时常也会因嗅到一种气味,而联想到一种氛围,如:寺庙中香炉气,书香门弟,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嗅到香水联想到女人味,嗅到臭袜子想到男人气,嗅到土辛味联想到乡土气息,嗅到汽油味联想到一场车祸,嗅到腐尸联想到一场战争……
每个国家、城市,不同的自然物都有各自的气息,而我们也就是抓住了这气味的功能和特征实施我们的艺术方案,我们可以利用气味的身份及力量,进行我们对于生存感觉的把握。我们用它回忆我们的儿时的生活气息,也可以把握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气息,可以区别此时、历史、未来的气息,更可以形成自己的气味独特语言和感受。
《城市的气息》作品案例
城市的气息(图)
Hilda Kozari和香水制造商Bertrand Duchaufour一起制作了三种不同的香水,用以表现三座城市:赫尔辛基、布达佩斯和巴黎。这些香水的气味被放到三个大玻璃泡中,人们可以将头伸到其中体验这些城市的气息。
嗅觉生命
Jenny Tillotson的《嗅觉生命》(Scentient Beings)将嗅觉技术移植到一种多传感器的服装里,它们以根据穿着者的情绪而散出相应的气味,成为一种智能的第二皮肤。
气味的空间
Husman Haque的《气味的空间》(Scents Space)是一个互动式的封闭的气味系统,里面有很多三维的格子可以放置香气,并有系列的风扇和由电脑控制的气味散发器。通过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结合电脑控制散发的气味,使得这个空间里的体验者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气味。
《城市气息》艺术家制作了三种不同的香水用以表现三座城市,人们可以体验这些城市的气息,这是对于不同国别城市身份的体验。《嗅觉生命》应用高科技传感器,根据穿着者的情绪而散发相应气味,这即是气味与情绪的关系的一种证明。
艺术嗅觉更多的是体验现场的艺术,气味这个客体能量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媒体对其进行系统的实验,在国内嗅觉艺术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和展览,这与它的实施技术和场地的选择都有关系,然而有难度才会有进步,才能对艺术形态进行拓宽。以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于香气大家都能接受,然而艺术和它的形态一样需要在形态上多元化,有不同的声音,也应有不同的气味。对于臭气的表达也是一个角度,气味在古代可以掀起一场战争(鸦片战争、二战)可见它的力量,我们怎样很好的利用这个媒介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艺术、为时代增添一种味道和感受这才是我们急需做的。
嗅觉艺术的艺术形态
研究动机、目的
嗅觉艺术中的客体气味,没有具体的形象,供用空气流动或生物嗅觉器官感受到它的存在,嗅觉艺术的出现,必然可形成视觉、听觉以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态,为未来艺术注入新的类型和活力。
数千年来,声音、视觉艺术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形成听觉和视觉艺术,嗅觉艺术一直未受关注,可以说是块未开发的艺术处女地,希望借此研究唤起大众对嗅觉艺术的关注。
音乐,有人类乐器和歌喉发出的声乐,嗅觉艺术的气味也有人体散发出来的“体味”,每个人的体味各自不同,有些人类似,有些人差异很大,就像人的相貌或DNA,有的容貌相仿,有的千差万别。吸引人的体香就像花香吸引蜂蝶,会吸引他人的高度注意,尤其是对异性,往往有性的暗示与诱惑,可见体味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点。
动物身上也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费活蒙”(Pheromones),可以引起同类的某些特定反应及作用。例如求偶或警示等,两者发出的讯息不同,求偶时发出的“费洛蒙”,吸引异性;危险时发出的“费洛蒙”警告同类走避 ,发出危险信息。人类的“费洛蒙”就是体味,只是人类接收“费洛蒙”的能力不如动物,只有狗的千分之一,科学可想办法增加“体香”的浓度或强度,到达人类容易感觉的地步“求偶的体味”让异性喜欢,让人喜欢;“警示的体味”让人遇到危险走开,就像“发短信”一样。
气味分为香气和臭气,根据气味的品向不同,给观众的感受也不同,然而展览时,我们要杜绝伤人致命的恶气,伤害观众身体,假如化学“气味”对人体有害,危害健康,得不偿失,发展上须三思而行。香气的联想喻人是嗅觉艺术的一个特征,比如兰花的香气可比喻为贞节妇人,桂花香比喻甜美姑娘,樱花比喻为薄名红颜,茉莉花香比喻小家碧玉……等;而檀香则可以比喻为得道高僧,桧木香比喻为江湖少侠……反派香味则可以比喻为不修幅的男人;至于臭气,可联想到天生的坏人、俗人或污垢的场面……等。
臭气是嗅觉艺术中另外一个重要素材和语言,就象音乐中的批判性摇滚乐的不协和音一样重要,要表现现实中不美好的一面和困惑的一面必须有臭气或异味出面,才更有力。传统和普通的香气,必然造成嗅觉疲劳,此时适度运用臭气或恶气,提示人们世界存在着不合谐音,世界也需要革命、更新,中国清朝流行的鼻烟壶,专门储存各种极臭之物,闻后醒脑或通气,也是当时治疗感冒的热门途径。臭气也有多种类别,会对欣赏者造成不同的反映,如戏剧里的反面人物,又如破败不堪的战场,来阵恶臭,警示人们,令人难过,批判现实。我们选择嗅觉不仅是为了媒介与媒介,更多的是媒介背后的力量。
一般人在印象中嗅觉与高科技是联系在一起的,气味的提取、复制、保存是件很困难的事。但在国内,我们的展览雏形只能以现场朴素的装置本身携有的气味来表现,以我们的生存感受为侧重,气味为主体,我想在未来的中国国情可能的情况下会有更大的发展。
预设着我的展览现场,香气按其特征须在封闭的空间,另外最重要的是它的制作、保存、录制,未来的嗅觉艺术需借助科技手段,也可利用自然条件或液体,物体装置配合作品的实施,也可以象音乐一样大量复制录音它,在人们居住的各个角落重放,象法国香水一样广泛地散播于人间,可能正因为嗅觉艺术中的客体“气味”的非商业性,难以收集、感觉的非永恒性,易消失的特点,使嗅觉艺术未得到及时发展,那么我想这些特点也正是其独特之处,独立性、实验性嗅觉正是当代艺术所追求的。
对于嗅觉艺术的客体“气味”的录制、收集、制作需借用科学得以实现,据“Discouery”电视节目报导,前东德共产党的秘密特务曾录制二十万人的体香,在某些特定之人,坐过或站过布上,用绵布覆盖数小时,把体味吸于布上,再密封于玻璃罐内,长期保存,必要之时,由狼犬嗅闻追踪,这已证实高端气味的收集已有前例,一般展示也可以液体如香水实物替代,主要为了传达一种新的感觉。
嗅觉艺术展在国内没有一个系统的展览,近乎空白。嗅觉艺术展同时也开启了一种新的展览欣赏方式,带着鼻子来看展览,而不同于以前的视觉展。策划这个展览的目的已不用再说,但由于条件有限,我们还在探索和实验中,然而这个的探索带来的可能性已存在着它的意义和价值。视觉艺术的装置、绘画行为、图片等,听觉艺术的音乐,味觉艺术的饮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触觉艺术也在行为艺术的身体体验中得以实验,只有嗅觉艺术仍为空缺,实现嗅觉艺术形态的发展,人类的五官艺术,才能得以综合发展,嗅觉艺术将是未来艺术形态拓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张海涛2008.02.25
嗅觉艺术作品案例
九种畏惧
ARTIST 希斯塞勒•图拉斯
DATE 2006
COUNTRY 挪威
MEDIA 感应/嗅觉装置
这一项目始于2000年。来自世界上不同地方、有着截然不同背景的20个男人(人体),只有一个共同特征:出于各种偏激的或不那么偏激的原因,对其他人体的畏惧。每个人得到一个专门制作的电子设备:一个非常小的物件,可以随时随地携带。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当他们对其他人体感到畏惧时,就把这个物件放在腋下。电子设备会记录下每个汗分子信息。艺术家的研究试验室(IFF研究实验室,柏林)会将这些信息模拟出来。然后这些汗味经过微胶囊包裹(一种可以将每个分子分别包入微小胶囊中的纳米技术),只有经过触碰才会再将它们打开并释放出来。
“畏惧”0(不畏惧任何人的人体汗味)
“畏惧” 1 (畏惧一个人的人体汗味)
“畏惧” 2 (畏惧两个人的人体汗味)
“畏惧”3 (畏惧两个有色人和一个白人的人体汗味)
“畏惧”4 (畏惧4个亚洲人的人体汗味)
“畏惧”5 (畏惧五个混色人的人体汗味)
“畏惧” 6 (害怕六个有色人种的人体汗味)
所有这些总共是16个人体。经过纳米技术微胶囊包裹的汗味被融合在绘制白墙的透明涂料中,也就是说,在已经刷好的墙面上。(墙/人体)在被触碰的情况下,就会释放出汗味。而这些人体将会无清晰界限地一个挨一个地排列。
Biography
1961年生于挪威。
在冰岛和挪威长大。
自1987年起以柏林为活动中心。1981-1988年间,在奥斯陆皇家学院(Oslo Royal Academy )和奥斯陆大学( Oslo University)、华沙大学(Warsaw University)、莫斯科大学(Moscow University)、圣彼得堡大学( St Petersburg University)、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学习过数学、化学、语言学以及多种语言和视觉艺术。SISSEL S.S. TOLAAS周游旅居世界,能够运用9种语言进行交谈和书写,获得过国际及多个国家的奖学金、荣誉和奖项。自1990年以来,在各种科学、艺术领域和其他学科内,积极致力关于于“气味/气味和语言-交流”的主题。 由纽约国际香料公司(International Flavors & Fragrances Inc., New York)资助,2004年在柏林建立了研究气味与交流的IFF研究实验室。自2006年10月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进行“无形交流与修辞”研究。
何岸作品个案
《香水》
《香水》
《一毫米-蚂蚁》
《一毫米-蚂蚁》
《一毫米-蚂蚁》
《一毫米-蚂蚁》
陈牧作品 《以无聊的方式》
《以无聊的方式》 2001年 行为艺术 陈牧
2001年9月开始用150毫升的曲颈瓶收集60天的生理排气。在北京费家村芥子园艺术区内,用红色绸缎包裹曲颈瓶,摔碎。释放收集的生理排气。
小说,文字里出现“屁”——含有讽刺,玩笑意味
医学常识里手术后排气方可进食——经验科学性
精心收集排气,制作屁瓶——以无聊的方式(陈牧)
当代嗅觉艺术展
——嗅觉·感觉
一、参展艺术家:
何颖雅、薛君、陈牧、杨青、邓华+傅真、李娃克、杨文胜、徐弘滨、韩涛、杨威、贾有光、粱冰、王茂、杨耸、何俊、赵俊涛等
二、展览时间、地点
2008年×月×日至×日
××美术馆
三、展览形式
装置、行为
四、展览目的及研究动机
当代嗅觉艺术展是一个以嗅觉为主题的展览,目的即研究和开拓艺术新媒介和形态,将展览定为嗅觉•感觉展也是为了对这两个艺术形态的体现,而非仅仅是一种媒介形态,更多寻求嗅觉这个媒介背后我们嗅到的真实、真诚的生存感觉和体验,如赏心的香味,悲撼战争气息,讨厌的恶臭,弱势的杂味,沉重的历史气息和困惑的污染气息……对现实赞誉、反讽、批判都可以在嗅觉中体现。的嗅觉艺术中的客体气味,没有具体的形象,仅靠空气流动或生物嗅觉器官感受到它的存在,嗅觉艺术的出现,必然可形成视觉、听觉以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态,为未来艺术注入新的类型和活力。
数千年来,声音、视觉艺术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形成听觉和视觉艺术,嗅觉艺术一直未受关注,可以说是块未开发的艺术处女地,希望借此研究唤起大众对嗅觉艺术的关注。
视觉艺术的装置、绘画行为、图片等,听觉艺术的音乐,味觉艺术的饮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触觉艺术也在行为艺术的身体体验中得以实验,只有嗅觉艺术仍为空缺,实现嗅觉艺术形态的发展,人类的五官艺术,才能得以综合发展,嗅觉艺术将是未来艺术形态拓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五、展览简介
做主题展是我这些年的策展方向,打破普遍展览拼盘、乱炖形式,以敏锐的学术定位先行,关注艺术思潮和走向,经得起圈内外人士评论,从而最终得到历史的沉淀。主题展览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媒介及展览方式、材料、语言为实验的展览;另一种是以当下和未来时代生存感受为切入点的展览。这两种艺术形态的研究也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支点。
当代嗅觉艺术展也是一个以嗅觉为主题的展览,目的即研究和开拓艺术新媒介和形态,将展览定为嗅觉•感觉展也是为了对这两个艺术形态的体现。寻求嗅觉这个媒介背后我们嗅到的真实、真诚的体验。气味的身份的多元赋予了人们对它的不同感受,感受多样性很多情况下使我们对艺术无从下手,如何选择并嗅到真诚、真实的感受,使我们的感受强烈并具有中国时代气息,借历史气味、未来气息讲当下的故事,老话题新感受或是新的话题新感受,是艺术对于历史感和未来感的时代转换,这也是艺术价值的支点。
嗅觉艺术展在国内没有一个系统的展览,近乎空白。嗅觉艺术展同时也开启了一种新的展览欣赏方式,带着鼻子来看展览,而不同于以前的视觉展。策划这个展览的目的已不用再说,但由于条件有限,我们还在探索和实验中,然而这个的探索带来的可能性已存在着它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嗅觉更多的是体验现场的艺术,气味这个客体能量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媒体对其进行系统的实验,在国内嗅觉艺术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这与它的实施中科技技术和场地的选择都有关系,然而有难度才会有进步,才能对艺术形态进行拓宽。
一般人在印象中嗅觉与高科技是联系在一起的,气味的提取、复制、保存是件很困难的事。但在国内,我们的展览雏形只能以现场朴素的装置本身携有的气味来表现,以我们的生存感受为侧重,气味为主体,我想在未来的中国国情可能的情况下会有更大的发展。
六、展览预算
七、策展人、艺术家简介及作品
个人简历
张海涛 湖北宜昌人
毕业于湖北工学院、西安美术学院
艺术家、策展人,现任中国艺术档案网主编
现居北京
策划
2004年策划当代权充艺术展
2005年策划暧昧.昧暧艺术展
2005年策划暧昧:不确定性表达展
2006年策划当代权充艺术展Ⅱ
2006年策划当代权充艺术展Ⅲ
2007年策划首届主题文献展(权充、暧昧、潜默)
2007年策划07独立影像档案展(宋庄)
2007年策划07独立影像档案展(798)
2008年策划新•快拍影像展
2008策划“高压线下——音乐、影像、诗歌现场”
参展
2001年 芯片的心油画展
2002年 秋季的折射—宋庄九人展
2002年 时空—现代艺术展
2003年 中国当代百人展
乡村制造展
酒绿灯红展
今日美术馆青年美展
2004年 第一届人间烟火展
2005年 废当代艺术展
2005年 第二届人间烟火展
2006年 宋庄多媒体艺术展
2007年 黑白立场艺术展
2007年 首届主题文献展
2007年 生活在宋庄展
2008年 五环下的聚合展
联络
电 话:010-69598654
手 机:13051858455
E-Mail:artda@126.com
网 站:http://www.artda.cn
博 客:http://blog.sina.com.cn/zht2009
发表评论文章《中国权冲(充)艺术——选择、复制、篡改》、《暧昧•不确定性表达》、《关于暧昧.权充艺术的访谈》、《潜默•静默(潜默艺术)》等;参与并编著《07独立影像档案》、《类型》、《中国艺术档案网》、《中国艺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