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珏辉(Wu Juehui)
简历
吴珏辉,生于1980年
毕业于中国美院新媒体系
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具体媒介工作室
TASML | Carroll Fletcher 艺术家 EYEBEAM 驻留奖获得者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驻留艺术家
吴珏辉作为新媒体艺术的青年艺术家,其创作轨迹呈现出跨界融合的多元面貌,触及互动艺术、生物艺术、媒体剧场等。
“艺术作为科技的反物质”这一基本态度体现了他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从2009年开始,吴珏辉的“器官计划”试图将流行科技作为外来基因,侵入与再造肉体感官,先后完成“延时/USB器官”、“离线眼球/Wi-Fi器官”、“鸟嘴/蓝牙器官”等系列作品,其2014年开展的“错造物系列”则利用多种媒介模拟造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生成一系列无意义的存在。
在跨界创作方面,吴珏辉与清华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机构展开密切合作。
从2009年开始,与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合作,进行一项基于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长期艺术项目——脑电站((Brain Station)。
吴珏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展和艺术节,如“EYEBEAM 2014年度展”、“ZERO1双年展”、“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创想计划2012”、“SHIFT电子艺术节”等。
展览
2014
无界幻想:来自东亚的媒体艺术,Charles B. Wang Center,Stony Brook University,美国纽约
EYEBEAM 2014年度展,EYEBEAM,美国纽约
2013
转速@ 中国声音艺术大展,西岸2013 – 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国上海
SIMP 新谱计划 – 当代艺术项目,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中国杭州
交互视像 – 2013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 国美馆,台中
单人间 – 当代艺术展,杭银隆西湖四季酒店,杭州
非物质剧场 -新媒体表演系列, 杭州银隆西湖四季酒店 ,杭州
绿盒子 / 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当代艺术展,跨媒体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杭州
2012
ZERO1 双年展,硅谷,美国
创想计划2012-一个Intel与Vice的合作项目,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太阳神经丛新媒体展,上海+伦敦+阿姆斯特丹
“任我行”新媒体艺术展,工体饪我行,北京
创客嘉年华 2012,中华世纪坛,北京
2011
ISMAR@SHIFT – 新媒体艺术展,巴塞尔,瑞士
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感知增生 – 中法媒体艺术交流展,华侨城苏河湾艺术馆+OCT华美术馆,上海+深圳
低脂,恒庐美术馆,杭州
2010
心镜 – 文献双年展,MoCA,上海
感觉感觉 – INDAF 仁川国际数字艺术节 2010, 仁川,韩国
青春在燃烧 – 杭州新青年艺术大展,杭州
2009
完美幻觉 – 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MoCA,上海/BUDA, 科特赖特,比利时
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 – 小制作单元,创异工房,上海
“五月艺术展示”,草场地工作站,北京
2008
“合成时代: 媒体中国2008” 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7
“中国新方向” 新媒体艺术展,Plug.in新媒体艺术机构,巴塞尔,瑞士
N524 – 青年艺术家联展,比翼艺术中心,上海
2006
“没事”当代艺术展,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杭州
“超设计”2006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
抬头见喜 – 杭州2006年当代艺术个案展,凡人咖啡馆,杭州
2005
三/三O六,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杭州
乱码 – 80后青年艺术家联展,杭州师范大学美术馆,杭州
让一些念头被看到,杭州师范大学美术馆,杭州
2004
2004中国新媒体艺术节,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2003
冢,31号艺术酒吧,杭州
项目
2014
TASML | Carroll Fletcher 艺术家 EYEBEAM 驻留奖,EYEBEAM,美国纽约
2012
宁波鼓楼随境成像建筑投影项目,宁波
Sinergia大型研究项目,SinLab,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2011
“非建筑”—大型随境生象建筑投影作品,中法文化之春核心项目
天气隧道-环境与生态艺术项目,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媒体设计实验室 + MAD 建筑事务所
2010
TASML (清华媒体实验室) 试点项目: “脑电站”神经工程媒体项目,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生命馆
2008
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河流体”全景户外开幕特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形图像研究所 +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
2007
2007上海电子艺术节开幕式,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形图像研究所
艺术家作品
离线眼球/WiFi 器官 | Offline Eye/ WiFi Organs
器官计划
装置
TASML | Carroll Fletcher 艺术家驻留奖 @Eyebeam
Organs Project
Installation
Recipient of TASML | Carroll Fletcher Residency Award @Eyebeam
2014
如果眼球脱落,那将会怎样?出于本能,人类习惯于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世界。一旦“眼球”脱离庞大的身体系统,即成为离线器官。它滚向远处,坠落高空,沉入水底,被宠物叼走或被冲入抽水马桶。离线器官在身体之外反馈陌生的视觉经验——如动物视角、坠落视角、下水道视角等。这或许能让我们对“看”建立某种新的认知,这也是眼球“离线”的意义之所在。
基于WiFi基因和3D打印的人造眼球,是器官计划的系列之一。观众佩戴一套定制的视觉装置,内嵌视频眼镜,通过一个人造眼球——球形WiFi摄像头获取视觉。眼球每30秒自动脱落,进入离线状态。
媒介/ WiFi摄像头、3D打印结构、视频眼镜、电磁铁、平板电脑、控制系统、穿戴系统
尺寸/可变
3D打印/MagicFirm LLC(杭州铭展)
[视频]离线眼球 吴珏辉 | Offline Eye, Wu Juehui, NYC 2014 V4
“离线眼球”可以被取下,手持观看
The “Offline Eye” can be taken off and be taken in hand instead.
“离线眼球”被冲入抽水马桶,随水流而下,或许能够进入到城市的下水系统,成为管道之眼。
The “Offline Eye” be flushed into the toilet, along with the water flow, may be able to enter the city’s drainage system, as the eye in the pipeline.
“离线眼球”被抛入水中,在其下沉过程中,体验一种假想的溺水体验
The “Offline Eye” is thrown into the water, and provides the audience with a virtual experience of drowning while it is sinking.
“离线眼球”高空坠落,在触地瞬间完成纵身跃下的虚拟坠楼体验
The “Offline Eye” falls from the upper air, provides the audience with the virtual experience of diving form the skyscraper right at the moment of its crashing into the ground.
展览
无界幻想:来自东亚的媒体艺术,Charles B. Wang Center,Stony Brook University,美国纽约
EYEBEAM 2014 年度展,EYEBEAM,切尔西,美国纽约
错造物 | Mistake Creature
动态装置
Kinetic Installation
2013
错造物是造物过程中各种失误、偏差与意外的产物,是对“存在即合理”的嘲讽。错造物系列的首件产物是一个具有弹性表皮的动态装置。它借助弹性材质的可塑形变构造柔性景观, 再由起伏的机械运动影响光影流变;多个凸起以不同节奏移动变位、聚合分离,在“意义”与“虚空”间游离出一种难以捕捉的流逝感。
错造物可以被理解为自然法则的微缩符号,也可以被理解为机械器官的仿生运动……但这些解读恰恰稀释了它的合理性与存在感,成为了被阐释挤压而成的文本,而错造物却依旧在那里自行运转,成为通往空寂的过渡状态。
媒介/弹性材料、金属结构、机械系统、控制程序
尺寸/400 x 400 x 150 cm
动态装置/Kinetic Installation/2013
媒介/ 弹性材料、金属结构、机械系统、控制程序
尺寸/ 400 x 400 x 150 cm
染色体 | Chromosome
新媒体表演
吴珏辉/ UFO 媒体实验室 + 均然艺术中心 + 楼南立
New Media Performance
Wu Juehui/UFO Media Lab + Balance Art Center + Lou Nanli
2013
一场由实验音乐、特殊材质、肢体表演、光影Mapping融合的新媒体剧场作品。
弹性布构成封闭空间,几位舞者在其内肢体表演,他们的行为融合为一个生命信息物质的载体,其造型和运动使生命体内部不可见的非稳定异变状态得以外化,投射在弹性布
上的光影是生命体内部信息能量的可视化表现,也是触发混沌生命体异化的外部刺激因素,或者说是“光染色”。观众将看到这个生命体的生长、分裂、变异和衰亡,而生命
体信息变异的可视化、抽象化使观众对生命和自身产生抽离和陌生感。
[视频]染色体 C2【Chromosome C2】| UFO媒体实验室
艺术总监/吴珏辉
视觉/罗航、杜思嘉
音乐/楼南立
表演/崔真、 东尼尔、郭叶拂晓、刘正、王家明、韦曼、文言钊、武赟、谢殊、徐靓倩
展览
数字渗透-数字建筑展开幕表演
非物质剧场2013第4回
倒计时/鸵鸟 | Countdown/Ostrich
时间体验装置
A time based experience /Installation
2010-2012
如何像鸵鸟一样与外界隔绝?在信息过爆的世界中,体验短暂的感官真空!
这是一个让人体验时间和存在感的装置,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方式:倒计时器。体验者一旦将头伸入洞内,倒计时器即开始启动,红色数字开始显示5分钟倒计时。体验者幽闭在一个封闭昏暗的半隔音空间中,直至倒计时结束后定时锁会自动开启。在5分钟体验期间体验者无法中断程序,除非别人按下外面的紧急开启按钮。
媒介/计时器,金属结构,气阀,探测器,单片机
尺寸/可变
展览
2013 绿盒子/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当代艺术展,跨媒体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杭州
2012 数字再生/新媒体艺术展,chi K11艺术空间,武汉
2010 仁川国际数字艺术节,韩国仁川
时间塔 | Time Tower
动态装置
Kinetic Installation
2010 +
如何感知时间?在时间不同方式的运动过程中,人的感官产生短暂的停滞,使得人对于时间产生质疑,每一层的时间环或快、或慢、或进、或退,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仿若置身于四维空间当中。
时间塔由多层时间环叠加而成,处于某种不稳定状态–时间的重心在不断偏移。时间塔隐含的时间刻度只有当扫描线掠过时,得以显现。每一层都作为一条独立的时间线有着自身的运动方式–快慢抑或顺逆。时间在运动中被放大,也在运动中被压缩。
媒介:金属结构、LED、计算机生成图像及音乐
支持 / UFO媒体实验室
脑电站2号 | Brain Station 2
脑感装置
神经工程艺术项目
吴珏辉/肉媒体 +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
Brain Sensing Installation
Neural Engineering Art Project
Wu Juehui/MeatMedia + Laboratory of Neural Engineering of Tsinghua Univ.
2012
观众头戴脑机接口(BCI),它将捕捉来自观众视觉皮层的脑波信号(Brain wave),使得眼睛的睁开和闭合成为切换感知模式的开关。闭眼将点亮近在咫尺的灯泡,光的穿透力使我们依然感受它的存在,却无法清晰辨识,在我们脱离视觉的同时,我们将更全面的感受周围,感知模式的切换带领我们进入冥想状态。光似乎是来自你的内部世界,和自身形成一种共鸣,随着闭眼的持续,光将越来越亮;直到我们睁开眼睛,灯泡将渐渐熄灭,同时我们也逐步回到现实。
媒介/电极、头盔、灯泡、控制电路、程序、声音、穿戴系统
尺寸/可变
项目团队
肉媒体/吴珏辉、邵鼎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洪波、张丹、胥红来、郭浩赟
技术支持/汪丰
支持机构
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
展览
2012 ZERO1 新媒体双年展,美国硅谷
手势 | Hand Gesture
机械装置
Mechanical Installation
2008
频繁地使用电脑,使得敲击电脑键盘,成为了手的习惯性动作。工具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形成了某种身体语言,同时手的姿势也受到工具操作的要求限制。作品中,手在使用工具时的姿势,被认为是正常与可以理解的;然而,当脱离工作场景时,手的动作会显得荒谬与离奇。机械手模仿人手的动作,效果如同人手正在操作工具。
媒介/机械结构、控制电路、树脂、程序
尺寸/360 x 100 x 90 cm
展览
合成时代: 媒体中国2008 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延时/USB器官 | Delay/ USB Organs
器官计划
互动装置
Organs Project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2010
一个器官蜕化成USB接口的人,通过外接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等“USB器官”来体验某种存在感。未来的人们或许不再需要肉身,至少器官可以被替换。我们更乐于接受各种“USB器官”的信号,而日渐感受到生理器官的局限。 或许,我们最终期盼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万能接口,即插即用。体验者穿戴头盔,头盔内嵌一副视频眼镜和一个麦克风,同时外接一个USB摄像头和一个USB麦克风,通过设定延时长度,来决定视听感官与外部世界的时差──同时身处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流,体验由延时导致的时空错位感。作品向观众开放,现场观众可以穿戴该设备自行体验。
“延时”是USB器官的系列之一。通过设定视频和音频信号的延时时长来来造成感观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时差,干扰日常视听经验并影响体验者的行为习惯,打破既有的方位感和平衡感。程序启动之初,视听信号与外界实时同步,时隔30秒后延时1秒,再隔30秒后延时2秒,以此类推,直至延时5秒,然后回到实时同步,开始下一个循环。
媒介/ USB摄像头、USB麦克风、头盔、视频眼镜、平板电脑、程序、穿戴系统
尺寸/ 可变
展览/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脑电站1号 | Brain Station 1
脑感装置
神经工程艺术项目
吴珏辉/肉媒体 +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
Brain Sensing Installation
Neural Engineering Art Project
Wu Juehui/MeatMedia + Laboratory of Neural Engineering of Tsinghua Univ.
2011
我们探索“脑能”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基因排列,架设个体、群体、生命体、非生命体间的“情感接口”,尝试身体─脑─媒体之间的游戏规则,最终呈现为“脑电站”系列作品。生物的潜意识流只能在脑的黑匣子里封闭涌动?我们尝试“点燃”脑,使意识的微弱波动增幅并赤裸呈现 。在前沿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链接下,个体生物能转化为光电能,头脑被异化为灯泡,成为可见光辐射源。受抽象声波干扰个体情绪后,脑机接口捕捉脑部意识的反馈,最后映射到灯泡的明暗变化。随着情绪波动而变幻的光,也在个体周围结成辐射性的情绪力场,由此完成输入与输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能量的链式反应。该项目是TASML(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的试点项目之一,是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一次头脑对接。在此,脑机接口不但是一种物理接口,更是一种跨领域的意识接口。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
神经工程实验室建立于2004年,它隶属于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也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部分。神经工程是一门神经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正是基于此,研究所确立了其研究目标,即:一,致力于神经系统科学研究中各学科技术平台的搭建;二,致力于临床诊断和神经学治疗方面的新方法的研究。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脑功能成像及神经信息编码等。
媒介/ 电极、半透明外壳、灯泡、控制电路、程序、声音、头戴系统
尺寸/可变
项目团队
肉媒体/吴珏辉、邵鼎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洪波、张丹、胥红来、郑霄
技术支持/ 汪丰、郭浩赟
支持
TASML | 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
展览
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Exhibition
吴珏辉《ZOO》,响尾蛇,2015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响尾蛇局部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蜗牛,2014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火星蚂蝗,2015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火星蚂蝗,2015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火星蚂蝗局部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响尾蛇局部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蜗牛局部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蜗牛局部
吴珏辉《ZOO》展览现场,蜗牛,2014
吴珏辉调试作品
展览《动物园》海报
Spider Requiem | 蜘蛛安魂曲
Wu-Juehui,-Spider-Requiem-2014-for-FAA-1
蜘蛛安魂曲
互动装置
Spider Requiem (Proposal)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2014
作品试图将声音的无形力量可视化,并与环境空间产生紧密关联,在听觉和视觉、无形和有形之间进行力量的转换和释放。人造巨型蜘蛛网在某个空间的角落展开,或者由框形结构支撑。蜘蛛网的节点上散布着无数振动器,演奏者每按下一个琴键就触发一个振动器。演奏曲子的过程将使不同的振动器先后或同时震动,蜘蛛网随即被带动,此起彼伏,将声音的力量转化放大,构成一派视觉图景。
作品可以有两种呈现形态:
A作为表演,由演奏家弹奏著名曲目或者即兴演奏;
B作为互动装置,让观众自行体验。
媒介:旧钢琴、纤维材料、振动器、信号线、接触式开关
尺寸: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