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2015-08-05 23:21:44 来源: 艺术家 作者:artda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1898 — 1976)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劳顿。动态雕塑创建者,其作品被杜尚称为“动态雕塑”。20世纪雕塑界重要的革新者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

动态雕塑之父——亚历山大·考尔德

亚历山大·考尔德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他的祖父是一位石刻工艺家,父亲是一位雕塑家,母亲则是一位肖像画家。童年时期对艺术的耳濡目染让他具备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尝试用木块和铁丝的切割和扭曲塑造出人形,8岁的时候又给姐姐的娃娃设计珠宝手首饰,街角的木块,皮件,软木塞和钉子都成为他最初的创作素材,组合起来,便是他的玩具,在小伙伴中,他就是那个最具光芒的小“发明家”。

高中后,考尔德进入了新泽西州的霍普肯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系学习,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技师,然而毕业后三四年的机械相关工作并没有让他产生足够的兴趣。但是这些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的机械动力和自然动力知识也为他将来的动态雕塑成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1923年,他进入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学习绘画,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在那段时间,考尔德为一些报社画插图,那些由素描和速写构成的插图,内容多是关于马戏团的表演,这也让他和马戏团有了沟通,渐渐地他和马戏团做起了铁丝玩具的生意。铁丝也正式地成为了他的创作元素,他的第一件站立铁丝雕塑作品——“约瑟芬·贝克”(巴黎国家现代美术馆藏)就是创作于那个时期,成就了当时极为新颖的新造型主义的线条雕塑。不难看出考尔德逐渐进入了三度空间的立体结构塑造之中。这些铁丝就像立体的空间轮廓线条,又像雕塑结构的骨架,抽象却又形象,这一系列的铁丝雕塑作品在纽约、巴黎和柏林都受到了好评。之后,考尔德开始重新拾起木刻,将木头的这种元素纳入雕塑中。

直到1930年,考尔德在拜会蒙德里安工作室的时候,他被画架上明亮抽象的集合色彩深深吸引,他向蒙德里安建议,让画作中的红、黑、蓝色矩形图案活跃起来。这对于一个出身自严格信奉加尔文教家庭的艺术家来说是行不通的,建议遭到了回绝,但考尔德并未放弃,他将蒙德里安画作中的颜色用法结合了米罗作品中的多样性,用一种跳跃式思考的创新形式画出很多抽象画,在用抽象的绘画经验转化到雕塑作品中,这样一来在球体、弧线、密度、色彩的范畴里发展出了属于他个人的抽象雕塑,他展示出来的雕塑类型灵动而简约,看似单薄却又极具延伸感。或黑或彩的铁片抽象地穿插在一起,边缘的线条借着视觉的效果无限延长。雕塑是固定的,但是艺术家却借助了声音,灯光和风来使雕塑活跃。较薄的金属片被他装在了铁丝的边缘,在空气中微微扇动,和固体机件碰撞,发出细小的声音,雕塑品无限延展的光滑平面在光线的变化下形成不同剪影。

杜尚曾说:“考尔德的艺术是树与风的升华”。凝聚了树的灵性,风的飘渺,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是新奇而又富有生命力的。那些悬挂着或者站立着的金属元素都以简单的形状展示出不同的形态,它们会因为空气的流动或者观赏者的摆弄摇曳,甚至发出声响,很有情调。

考尔德晚年创作了很多大型的户外雕塑,多家机构邀请他在公共空间设计雕塑作品,包括肯尼迪国际机场的“125”、巴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螺旋”、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的“人”。直芝加哥克鲁钦斯基联邦大厦的“红鹤”等等,最著名的当属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的那件纯红色的巨型雕塑“火烈鸟”。雕塑高达15.9米用钢板铆接而成,巨大的弧形线条把笨重的钢铁火烈鸟诠释得宏伟有力,人们在雕塑构筑的巨大空间里自由穿行,强烈的设计感和后面笔直的建筑物形成鲜明对比,将时尚的多元气息添加到了写字楼繁忙交替的生活作息中,颇具动感。

艺术家作品 

 

动中有静 静中含动
——考尔德的艺术世界
 
“为什么所有的艺术都必须是静止的,雕塑的下一步是会动的”。这句话是1932年亚历山大·考尔德在纽约朱利恩·拉维画廊作品展览时发表的谈话。从一定情况下来说,此话是他整个艺术人生的宗旨,以后他的艺术都是沿着这样的一种“动中有静,静中含动”的观念在创作。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20世纪是极具革命性的时代,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上,社会的其他方面都是如此,人们进入了一个极不稳定性、多元化的社会。亚历山大·考尔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创作表现出极大个性。他以创作风格独特的“活动雕塑”和“静态雕塑”驰名于世,对20世纪的雕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余波续然于今中外雕塑界。他是一个创作精力十分充沛、勤奋努力的艺术家,创作领域很广,从巨大的钢铁雕塑、绘画、挂毯到宝石设计,都无不涉及,他所创作的作品分布于世界各国的公共空间。

考尔德的这样一种“动”的艺术观念把抽象的雕塑艺术生动化、形象化,这些与现代公共环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品,为凝固的建筑几何空间增添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让人可以感受到愉悦的视觉快感,感受到雕塑稳固性后的另一道视觉盛宴。在欣赏考尔德的作品时,我们的思维是在不停地流动中,这种活动的雕塑没有某种固定形象,观者须在雕塑的运动中捕捉视像。就像瓦莱里说过,大海永远是不断更新的。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源头自有活水来”,看是平静的海面,却是海纳百川后的博大。这用来评价亚历山大·考尔德的作品是再恰当不过了。

考尔德大多是运用铁丝、铁叶子,通过焊接的技术来架构一件艺术作品,把组成雕塑的各部件按照需要来涂成不同的颜色,雕塑随着气流的不同来展现本是稳固雕塑存在的不同面貌。如果说气流在考尔德的作品中是“动”的推动力,那么各部件的不同颜色也就成了他作品的动态感。这样的一类题材形象我们见得比较多,如《铝叶子》《红花瓣》等。

考尔德“静态雕塑”是相对于“活动雕塑”的一个代名词。这样的一个名词是属于考尔德的,并且是属于他的大型钢构雕塑的。这样的雕塑看上去是静态的,却在不停地表现着动的观念,使人的视觉围绕着雕塑寻找雕塑新的形象,在这些大的“静态雕塑”中感受到的是一个动的世界。如在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坐落着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纯红色巨型雕塑《红鹤》,它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模样,高达15.9米,整个作品用钢板焊接而成,人们可以在它的身体下穿行。在整个雕塑中考尔德没有运用直线的刚性来体现雕塑的稳固性,而是借助于斜线和弧线的运动线形来展现形体的空灵感,与广场周围的立柱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雕塑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的同时,更像是美国幽默文化的体现。

从以上分析看,当我们在颂扬直立而起的稳固雕塑的不朽时,考尔德的活动雕塑为我们揭示了另外的一个不朽。(彭晓东、谭娟)

网友评论

共 1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
Yolll
2024-07-22 11:51
有一张图配错了,夹子是克莱斯奥登伯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