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北京艺术家聚集区现状调查:在拆与不拆间游离

北京艺术家聚集区现状调查:在拆与不拆间游离

2009-07-02 23:30:39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程竹

将府艺术区

     日前,北京环铁将府艺术区百余位艺术家被告知,将台乡政府将强制拆除艺术区,拆除通告已贴至每户艺术家门口。现居住于艺术区内的百余位艺术家将很有可能面临流离失所的窘境。对此,租用此地的艺术家认为自己所签合同还未到期,租赁行为仍然合法,他们对乡政府的强制拆除感到不解与不公。

     此前,宋庄、798工厂、索家村等北京众多艺术家聚集区频频遭遇权益纠纷。

     2004年,已经声名远播的798艺术区被当地政府规划拆迁,艺术家们群起力争,并委托北京市人大代表、艺术家李向群向北京市人大递交议案,要求暂停对艺术区的拆迁。2007年年底,798艺术区被列入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为这场“拆迁事件”画上了句号。

     如果说798艺术区的“拆迁事件”还停留在政府意识滞后层面,那么,宋庄艺术区面临的则是房市起伏背景下的法律问题。在与农民的房产纠纷中,宋庄艺术家的败诉似乎已成事实,“城镇居民不得在农村购置房产”这一硬性规定给已在宋庄安家落户的艺术家“当头一棒”。

     索家村国际艺术营同样遭遇尴尬。由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卫星遥感发现它是未经规划、审批的违法建筑,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于2005年6月和11月强制拆除了艺术营的部分建筑。经艺术家集体呼吁,北京市政府出于文化建设考虑,暂时保留了艺术营,拆除事件告一段落。除了少部分艺术家撤离外,更多人选择留在这里。

     为何艺术区拆迁事件屡屡发生?艺术创意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报记者对北京艺术家聚集区展开了调查。

  
艺术家:给我们一个生存的环境

  宋庄艺术区

     日前,记者分别对798、宋庄、将府艺术区等曾经有过拆迁经历的艺术家们进行了采访。一位798的艺术家透露,在2002年艺术家扎堆儿798之前,这里只是七星集团(即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片废弃的厂房。因其独特的包豪斯建筑风格以及低廉的租金,众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这里逐渐变成艺术家聚集区。过去几年,通过不断开展活动,798成为全国艺术园区的一个象征。如今798火了,地价飙升,房租价格也在暴涨。要不是我们,798能有这么响亮的名声,七星集团哪能养活那么多的下岗工人?

     宋庄的一位画家认为,艺术家的进驻为宋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艺术家使宋庄从无名的小镇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群落。宋庄地价因此快速飞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引发了多起宋庄艺术家租用农村私房合同纠纷案件,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有十几位艺术家被告上法庭。“如果我们做得很差,很不景气,宋庄还是从前老样子,不会出现被告上法庭的局面。” 他无奈地说。

     “这里离798很近,租金也便宜。正因为如此才不断有艺术家搬到这里,其中还有当年索家村艺术区遭遇拆迁后搬来的艺术家。如果这个地方也要强行拆迁,我们真不知道北京还有哪些艺术区我们可以落脚。”将府艺术区的画家情绪激动地说,“这里尽管违章,但是我们并不知情。即便真的违章了,为什么一定要拆除?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块土地还没有被征用之前,把已经形成的东西保留下来?”


软实力让路城市建设?

  798艺术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入住798、宋庄、索家村、将府艺术区的艺术家们普遍认为,他们的入驻和经营活动增加了乡村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与收入问题。艺术家的权益理应得到尊重,他们本应该得到更好的服务,然而,由于利益的需要,一些地方“过河拆桥”,把升值了的艺术家聚集区用于他用,强行拆除。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认为,北京一些艺术园区屡遭拆迁源于城市软实力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艺术家们聚集的确很快为该区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在利益链的驱动下,矛盾也随之产生了。另一方面,艺术家总是在寻找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环境,在很多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眼里根本没有开发价值的乡村环境,却是艺术家热爱的场所。然而,在艺术家满意、多方赢利、貌似运营良好的状况下,仍然回避不了与现有法规相悖的问题。房产建设没有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属于违章建筑。但如果艺术区与城市规划方案严重相悖遭到取缔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城市软实力和城市规划到底有何关系?

索家村艺术区

城市规划需明确方向

    “798提案后不拆,宋庄产权案后得到了保护,索家村也保全了,是不是艺术家们群力反抗就不拆迁?政府在拆迁之前有没有完整的城市规划?不能因为政府有新的赢利项目,而将这些软实力的发展统统抛开不管。”一位画家激动地说,这样反复在拆与不拆之间游离,对城市软实力的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是否能够起到好的作用?

    “文化艺术创业园区发展有很多方式,一种是民间自发形成,一种是政府出资打造。而像798、索家村、宋庄和将府艺术区均是某公司先承租后又转租给艺术家,因此应该是民间自发形成。再者,如果该区域本身是棚户区,建筑质量很差,环境很差,应该进行改造。如果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能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那么政府应该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汤羽扬认为,现在许多地区都在强调软环境建设,良好的软环境应该是和谐宽松诚信的环境,是能够对人们产生巨大吸引力的环境,应该积极为投资创业者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硬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软环境”的建设要比硬环境建设复杂得多。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说:“开发某个区域要有理性的思考,应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规划中要包含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能光想着卖地。城市发展中没有软实力是苍白的规划。因此,应请一些专家进行策划,确立良好的城区远景,其规划设计、招商就会有相对明确的目标。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发展了20多年了,教训很多,经验也很多,应吸取教训,利用经验,少走弯路。”

    “同样,面对现实,艺术家们应当反思今后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在租用合同中如何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面对新一轮城市规划过程中与艺术园区产生的冲突,有关决策者应充分考虑这些艺术园区形成的前因后果,尽可能找到一个令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切不可一纸公文,说拆就拆,这样无益于事情的解决,相反,只能把事情搞糟。”宋建明强调。

    对于拆迁事件,当地政府又是怎样的态度?记者电话采访政府的有关人员,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回应。将府区艺术区最终的命运会怎样?我们与读者一同关注着……

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潜在的危险——美国审查制度的艺术》展览

《潜在的危险——美国审查制度的艺术》展览

2011-04-14 11:09:01 来源: Art-Ba-Ba 作者:

据艺术市场信息方面的全球领先者 Artprice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Thierry Ehrmann 称,“中国现在在艺术品拍卖收入方面排名第一,这条空前的消息代表全球艺术市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国从2007年的第三位(此前排名第三的是法国)到2010年超越1950年代以来的艺术市场大国 -- 英国和美国跃升第一位,只用了三年时间。

全球艺术市场重心从西方转向东方,中国并未未耍任何手段,如来自艺术画廊(与公开拍卖相比,这是个欠透明的市场)的假设性数据,甚至家具或中国传统艺术品(全球这类艺术品的价格不断飙升)的假设性数据。

2010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销售额(包括油画、装置、雕塑、素描、摄影、版画)的33%,而美国、英国和法国则分别占30%、19%和5%。

此外,按拍卖收入计算,2010年全球排名前十位的艺术家中有4名中国艺术家(2009
年有1名);其中排名最低的一位2010年的拍卖收入为1.12亿美元。齐白石排名第二,排在了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和另一位中国艺术家张大千的前面;徐悲鸿排名第六(拍卖总收入1.76亿美元),傅抱石排名第九。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与老一辈中国艺术家相比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强烈:2010年全球十大当代艺术家中半数以上是中国人(曾梵志、陈逸飞、王沂东、张晓刚、刘小东和刘野),只有3人是美国人(Basquiat、 Koons 和 Prince)。

北京、香港和上海现已成为艺术市场的中心,是全球艺术市场的新焦点。2010年,苏富比 (Sotheby's)
香港收入占2%。与此同时,佳士得 (Christie's) 2010年香港总收入占2.5%;中国四大拍卖行的年收入为:保利国际 (7.4%)、中国嘉德 (5.32%)、北京匡时 (2.07%)、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 (2.74%) 。

不但中国的经济实力(2010年全球第二大国)推动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大放异彩,中国的艺术领域还得益于政府和中国收藏家的支持;中国收藏家既富有爱国热情,又具有投资行动力。中国了解在各国历史上艺术的力量。此外,直至2014年,中国亿万富翁的数量每年将增加20%(全球其他地区每年增加5.6%),因此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的数量也必然会上升。

《ArtForum》广告,1974

Lynda Benglis

在1974年的ArtForum杂志11月刊上,Lynda Benglis买了两页广告,放了这两张在当时备受争议、也广受欢迎的照片。裸体的艺术家本人,戴着帅气的太阳镜,外搭一只橡皮阴茎。五位怒不可遏的编辑(其中三位为女性)写信给杂志,说这个“广告”是对他们以及读者的侵犯,是极其低俗的行为。

Lynda Benglis:我后来为ArtForum做了5个不同的金属阴茎,代表那5个“轮奸”我的流氓编辑。Parenthesis系列暗示我想关闭他们这种看法的欲望。

Parenthesis,1975

Marilyn Zimmerman

1993年11月,美国Wayne州立大学的警卫在废弃的照片小样里发现大量“违法”照片——Marilyn Zimmerman拍摄的她3岁女儿的裸体,这张《女儿——上帝的原型》便是其中一张。警卫立即报了警,警察去她家和办公室进行“性虐待案件”调查。但 Marilyn还是得到了美国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的声援。

Marilyn Zimmerman: 一百年前,玛丽卡萨特就以母亲疼爱的视角画过无数优秀的母子画作品。我和我三岁女儿亲密的照片:在床上玩耍的她,她微红的脸,却因为审查制度被警察看成违法的、色情的东西。作为母亲,我希望她能这样展现她美好的身体,这跟男人看女人的裸体是毫无关系的。

《女儿——上帝的原型》,1993

John Sims

在SimS 2004年在盖提斯堡大学的个展《再着色宣言——盖提斯堡修正》中,他创作了一个户外的装置,将同盟旗挂在绳子上。大学新闻中心对这个作品的一句评价“艺术家对同盟旗处以私刑”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后,学校和画廊不得不将作品从户外搬进室内。

Sims要求退出展览,以示抗议。开幕那天晚上,超过九百名观众排队等候在展厅外,要亲眼看看这面挂在绳子的同盟旗。

《挂同盟旗的合适方式》,2004

John Anthony Trobaugh

2003 年秋天,John Anthony Trobaugh刚入职Shelton State Community College。学校的画廊请他展出摄影作品。作品放在现场之后,立即被勒令搬走。作品中两位男性亲密的画面被指是暗示同性恋,放在学校里展出是危险的。为表示抗议,John从该学校辞职。

《十字路口》,2003 


The Crossing,2001

Nancy Worthington

从 2000年开始,Nancy Worthington开始创作一系列以“布什”为话题的作品。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之初,她的雕塑《The Crossing》因为使用了布什的形象,遭到圣弗朗西斯科法国文化中心的审查。后来《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个事件,接下来的一周内Worthington 的网站点击率暴增。大家对她这个审查的作品非常好奇。这个系列的作品后来也在意大利和印度展出。但始终没能在美国与观众见面。

象大多数爱聚焦在社会和政治议题上的艺术家一样,Worthington也感受到了政治对画廊和展览空间的控制。

The Crossing,2001 

《基克拉迪记号》,1989

Carolee Schneeman

作为一个当代女性主义行为和录像先锋艺术家,Carolee Schneeman没少吃审查的苦头,包括政府干涉、电影节封杀、找工作吃闭门羹、舆论的嘲讽、学术界的批评。除此之外,圈里就没她什么事了。很多年以后,主流艺术圈才开始承认她的身体艺术的位置。

下边的这几张作品是Carolee Schneeman的一系列装置《基克拉迪记号》里的一部分,和审查制度有过几番交手。在当时展出的时候,策展人把这系列作品安排在展厅最角落的地方,避免造成太大影响,拖累整部作品甚至整个展览。还在作品下方标明“图像作品,可能会有不适之处”,避免遭到观众的抗议。

《基克拉迪记号》,1989

《基克拉迪记号》,1989

“要谈审查制度的问题,首先得把艺术看作一种社会行为。老师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自发性的生产(尽管已经没人相信),帮助人们辨清艺术与其他活动形式的区别,包括群众反叛。”

——Gregory Sholette


“首先我知道什么是危险的图片,我也了解屏蔽他们的动机。但是,这还是很愚蠢,这正是那股强大力量无法被轻易清除的表现。”

——Steve C. Dublin《激动人心的图片:失策的艺术和粗野的行为》 

2006年,在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策展人Cathy Byrd策划了这个名叫《潜在的危险——美国审查制度的艺术》的展览。英文原文是“Potentially Harmful-The Art Of American Censorship”。一开始被我粗粗看作“美国艺术的审查制度”,其实应该是“美国审查制度的艺术”,“艺术”是“方式的艺术”。

展览邀请了24位艺术家,包括David Avalos, Lynda Benglis, Benita Carr, Sue Coe等。展出作品在创作当初,都与美国的艺术审查制度有过碰撞。Cathy在06年,将这些作品汇集在一起,做了一个特别的“回顾展”,回顾美国艺术审查制度的“艺术”,以反映美国文化和社会。

展览前言节选《关于文化困境》(Cathy Byrd)

“在准备这个展览的时候,我也观察了2006年左右在纽约的一系列艺术项目。在纽约,很多艺术家都在发表对当代艺术审查制度的不同观点。比方艺术家Sheryl Oring请来很多人谈他们对《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的看法。摄影师Barbara Nitke在网上发布非常直白的性主题作品,捍卫她的权利。同时,The Lower Manhattan Culture Council举办了一个叫《敲门》(A Knock At The Door)的展览,关于艺术与爱国行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的Nora Ligorano和Michael Reese讨论了被禁的书籍。艺术家Jenny Holzer也有个作品,把以希望、悲伤、渴望为主题的诗歌和经过严格编辑分类的FBI档案,投影在历史建筑上。

伴随美国沉重的民族歧视历史,视觉文化受到的侮辱也是令人悲痛的。剖析美国艺术审查制度是绝对有意义的。

《潜在的危险》展览想要的是关于美国审查制度的一次深度的讨论。它检验了艺术的身份,特别是有争议的艺术。通过对美国审查制度标准的研究,探讨美国文化。美国的民主文化是由它的反面塑成的,那便是美国高度保守的群众,双方都在争取自己的位置。艺术审查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有趣的焦点。”

原作

Sue Coe

这个作品原本是Sue受杂志的委托,为一则轮奸案新闻报道画的插图。这起案件后来也被改编成了电影。《波士顿》杂志邀请sue为报道画插图,但最后出版之后,在没有通知他本人的情况下,擅自删截了妇女被轮奸的画面,只留下她被绑倒在台球桌上的部分。

被删截后

Anita Steckel

可以算是第一代女性主义艺术家的Anita Steckel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不断因为作品涉及性和政治(比方直接使用男性生殖器形象)而遭到禁止或批评。她也曾被就职的学校警告,要被开除职位。这还仅仅是一种限制艺术家生存的办法。后来,她成立了一个“反审查制度”的组织,包括很多同样对性题材感兴趣的女性艺术家,到全国、全世界巡讲宣传。

《非法流产后被教堂谋杀》,1971 

《许愿石》,2005 

Gayla Lemke

2005 年,美国科罗拉多州lakewood市政府的官员将艺术家Gayla Lemke在《泥里的对话》展览上展出的装置《许愿石》(Hope Stone)强行撤走,说这是一个“反美国、反军队”的作品,“是对美军每一位男女士兵的侮辱”,不适合在一个公开展览上展出。后来经过美国公民联盟的争取,市政府不得不把作品还给了她。

Gayla Lemke:“当我们的国家决定进攻伊拉克的时候,很多国民支持这个决定,但也有很多人是持否定意见的。在这个问题上,国内是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的。这不新鲜,也不关什么爱国主义的事。《许愿石》想说的就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作为人类是怎么看待战争这个议题的。写在许愿石上的那些话都摘自历史、政治、文学界的名人,包括过去和现在的。我想提醒他们重新思考自己关于战争和和平的真正感受。 ”

《许愿石》,2005

Alma Lopez

这个作品本来是在2001年墨西哥Santa Fe的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当传统遇到技术》展览上展出。开幕不久就遇到了麻烦。天主教教主Michael Sheehan谴责说这样亵渎神圣的玩意儿不能在一个纳税支持的博物馆出现,马上召集了八百多个人开会讨论。博物馆最后还是把作品保留了下来,但是展出时间缩短了几个月。但《Our Lady》还是被本来安排好的接下来的几个展览拒之门外。

Alma Lopez:“我一开始还是被《我们的女士》遭到的这些反应吓到了。但我马上意识到,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大都是些大人物、天主教堂、保守宗教组织,以及他们发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召集来的人,叫大家来签名、集会什么的。我还收到过一个巨大的黄色匿名信,是一个小孩子写的。这真让人想哭。成年人居然教小孩儿去仇恨、写仇恨的信。

圣母玛利亚在我家、在我住的地方,都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形象。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奇卡诺人(指墨西哥裔美国人或在美国的讲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人后裔)的经历,像我自己,和他们与圣母玛利亚之间复杂的情感。我不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 

《我们的女士》,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