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瑞德(Jamie Reid)為摇滚乐团「性手枪」(Sex Pistols)所设计的「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唱片封面。Courtesy of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cJamie Reid
文︱高子衿
本届的伦敦奥运,请到著名导演鲍伊(Danny Boyle)来担任开幕式的总导演,成长於工业之城曼彻斯特的他,虽然以《贫民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成為奥斯卡的赢家,但在1996年仅花费49天就拍摄完成的《猜火车》(Trainspotting),描述现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才是对於年轻一代產生巨大影响、堪称英伦次文化的代表之作。
借重他在电影中对於音乐的品味,以及由经典的英国摇滚和舞曲所交织出独特的影音效果,此次开幕式也将採取英伦音乐大赏的模式,从1960年代的「披头四」(The Beatles)、1970年代的「性手枪乐团」(Sex Pistols),一直到1990年代的「绿洲乐团」(Oasis)和「滚石乐团」(The Rolling Stones)等重量级天团再次华丽现身。自开幕式特别著重於摇滚乐的作法,便可窥得英国将其视為该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之间的自信与再次对外界声明、确认之意。
而逢此盛会,伦敦知名的艺文机构也从今年初便逐一推出了享誉国际的英国艺术家的展览,特别是在1990年代引领风潮的「英国青年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简称yBa)名单,他们為当代艺术带来英国式的视野,也成功的进驻了世界艺坛,特别是原先以美国為主的艺术圈与市场。
摇滚乐和当代艺术,是近20年来英国对外最引以自豪的文化特色,也几乎兴起与极盛於1990年代,当时,歷经四次竞选失利的工党,由44岁的党魁布莱尔(Tony Blair)提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大刀阔斧地进行党内自我改造,并採取「第三条路线」的中间偏左路线,终於成功走进唐寧街10号的首相官邸,他乘著英伦摇滚风潮喊出「酷不列颠」(Cool Britannia),强调英国必须转型,发展高附加价值的文化创意经济,例如摇滚乐、时尚设计与一切人文艺术等,更企图破除在人们心目中英国所带有的保守、呆板形象。
新工党上场、音乐界有英伦摇滚、艺术界则有一班英国青年艺术家,它们激励了一代人,也共同被视為得以改变社会和文化的原动力,而的确,也真的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化朝气─「如此成功,如此英国。」然而,这群孕育自1990年代英国文化工业的符码在20年后的今日,从青年人也走入了半百岁数,例如便有舆论担心,已届70的麦卡尼(Sir James Paul McCartney)是否仍能担任带领奥运开幕式压轴的六万人大合唱的重责?更有甚之,年轻一辈的英国人质疑為何要选这些艺人来代表英国的音乐?「难道这就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歌手了吗?」
「他和他的歌都老了。」当地对於这些曾经是传奇的美好过往最直接的评价,也让我们不得不疑惑如今的保守党和英国机构,為何选择在这个能够让英国文化重新行销国际的大好时机点,举止如此保守?不过,有别於上一届的主办国,花费高达420亿美元向国际社会证明自身在建设上的进步,英国则提出「文化奥林匹亚」(Cultural Olympiad)概念,希望让世人看见其在於文化艺术领域所累积的成果,故而,无论可供选择的节目是否稍嫌政治正确或是品味谨慎,或许可以尝试将这些带有浓浓英国製造味道的展览,视為认识英国当代艺术入门的敲门砖。
yBa:国民艺术家代表
由英国观念艺术家克里德(Martin Creed)的作品─「第1197号」(Work No. 1197),邀请民眾透过弄响任何种类会发出声响的鐘铃,例如教堂圣鐘、校鐘、自行车铃或甚至是门铃,让它们在7月27日早晨8点,以最大的音量大响三分鐘,便能让伦敦奥运在无处不在的噪音当中开场,据闻,目前已有皇家海军舰队报名,届时即便是驻扎在海内外的船隻和海港基地,也都会一同共襄盛举。
20年后的yBa,有些已甚少听闻,甚至有些已不在人世,而如同赫斯特(Damien Hirst)依然活跃於世界艺坛,一举一动仍受到外界瞩目者则属少数。作為伦敦当代艺术重镇的泰德当代美术馆(Tate Modern),集结了这位艺术家的70多件作品,举行在英国亦属歷来首次的大型个人同名回顾展,其中包括几万隻活体蜜蜂残食一块牛头,或是其知名的将动物尸体浸泡在甲醛溶液裡的系列作品,都曾在当时带来一场场惊骇的奇观与舆论争议。
成立於1901年的白教堂画廊(Whitechapel Gallery),堪称伦敦最早的当代艺术展场,曾在此举办过毕卡索(Pablo Picasso)、卡萝(Frida Kahlo)等国际艺术家的英国首展。此次因应伦敦奥运期间,将同时揭幕由怀特瑞德(Rachel Whiteread)以来自於赤陶建筑的「生命之树」(tree of life)花纹之灵感,為画廊歷史悠久的门面所设计的全新大型装置,曾於1993年获得泰纳奖的她,惯常使用石膏、树脂和橡胶直接在日常用品实体的内部与周围空间进行创作,这些雕塑不但能看出原始物件的模样,甚至还保留下原来场所的部分时间肌理;另一方面,白教堂也特别推出第一届「伦敦青年艺术家徵件展」(The London Open),由艺术媒体、藏家与策展人共同选出35位26岁以上、居住於伦敦的潜力新星,不但可见多元的创作媒材,艺术家也普遍关心政治与社会议题类的内容。
漏网镜头:英国都市文化另一面
与奥运同一天开幕的「伦敦的另一面:国际摄影师对於城市生活的捕捉」(Another London: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s Capture City Life 1930-1980),则是锁定20世纪许多曾到过伦敦的国际知名摄影师之作,从中挑选出180件足以呈现这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丰富多样与充满对比乐趣的面貌,其中,法国著名摄影师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於1937年便曾接受委託,来伦敦拍摄英王乔治六世的登基典礼,没料到最后引起他注意的,并不是英王,而是在人山人海的观礼群眾中,有一个男人為了早早排队抢一个好位置,反而因过度劳累,倒在报纸堆中呼呼大睡而错失歷史性时刻的画面;又或是著名的美国纪实报导摄影师戴维森(Bruce Davidson)於1962年接受一本杂誌的委任,从美国来到伦敦,当他正开著敞篷车四处閒逛时,在路上看到一个抱著小猫的女孩和她的两位朋友,戴维森尾随他们好几个小时,最后不但拍下著名的摄影作品,而女孩神祕又美丽的脸庞,亦一直留存在他的记忆当中。
同样由泰德英国馆(Tate Britain)所策画,今年度委託艺术家创作的大厅计画,则是英国摄影师及导演凯勒(Patrick Keiller)的「罗宾森研究院」(The Robinson Institute),艺术家以他持续了20年的虚构人物「罗宾森」為主角来进行影像实验,大量的图像连绵100公尺,佔据了美术馆的大厅,作品试图让机遇、记忆与场所随机式地相遇,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叙事,让观者思考近年来由於製造业外移、港口功能没落,和经济危机等因素,对於英国的地理和城市景观,究竟產生了何种变化与影响。
英伦设计:传统与前卫的撞击
收藏来自世界各地500多万件雕塑、时装、家具、珠宝等的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 Museum),早在奥运开幕之前,便推出了「英国设计1948-2012:现代的创新」(British Design 1948-2012: Innovation in the Modern Age),或许有人会好奇,為何选取自1948至2012这两个年份?实际上伦敦在这两年皆為奥运主办城市,不过前者适逢二战刚结束不久,市区仍处於从纳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破坏中的復甦期,故而展览中的第一区即先梳理与呈现此时期在设计上的想法:大眾渴望追求现代化生活,进而使英国成為一个进步的国家,当中,同时面临了如何保留英国传统的抉择;第二展区则展示1960至90年代的英国设计,除了由高等艺术院校所培育出如赫斯特等知名的毕业生作品,也有1970年代的庞克和1990年代的酷不列颠等文化运动。
由赫斯维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所设计的上海世博英国馆。Courtesy of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cIwan Baan
展览中的350件作品除了检视设计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於彰显英国令人引以為傲的成就,以及其為何能位居创意界之世界领导地位的实力。另一方面,同样也是由V&A博物馆所推出的「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不平凡」(Heatherwick Studio: Designing the Extraordinary),是博物馆第一次為现行执业的设计工作室所举办的大型个展,出生於1970 年的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作品已遍布世界各地,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则為2010年上海世博中,被眾多媒体评选為「世博最酷国家馆」的英国馆设计─种子圣殿 (Seed Cathedral),一共使用六万根内含植物种子与光源的压克力管所组构而成。
赫斯维克不想让英国馆成為宣传英国国威的行销品,而是擷取英国人热爱园艺的习性,进而对於这个民族的文化歷史形象,进行更為精準的詮释,且拋开既定的规则,勇於尝试将他人认為不可能之事付诸实行。便是看上英国馆不但只花费其他欧洲场馆一半的经费,却能让许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国政府因而邀请赫斯维克加入新伦敦巴士的设计,以及為奥运的开幕式设计圣火台。
裡子比面子重要
对於伦敦的美术馆来说,在奥运期间推出什么展览,势必都是经过精心考量的,例如V&A博物馆「英国设计1948-2012:现代的创新」一展的策展人伍德(Ghislaine Wood)便表示,早在2005年7月伦敦确定取得2012奥运主办权后,即开始筹备这项特展。此次,英国的艺文机构联合交出了一份略带保守谨慎的安全名单,相较於过往十年伦敦东区自恶名昭彰的贫民窟,蜕变成联合艺术工作室,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画廊、咖啡馆与人潮前来,从本届英国筹备奥运的许多规画看来,更重要的则是聚焦於如何能够活络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因此,超过1/3為临时建筑的竞赛场馆,在会后将会拥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例如社会住宅、科技园区、办公大楼和社区运动中心等。全程贯彻务实和节俭理念,英国政府已选择提供当地民眾未来所需要的生活,才是这个深受通膨率居高不下、高失业率、高负债之苦的国度,目前最為需要的奥运遗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