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的精神GDP贡献被忽略——艺术区“拆迁”的社会性思考
  • 吴鸿:“宋庄”艺术的前世今生
  • 艺术区遭遇空前困难 北村是否能坚持下去?
  • [北京]环铁艺术区
  • [北京]上苑艺术家村
  • 欧宁:慈善与公民社会
  • 王绍强︱关于广州三年展的10则问答
  • 美国国会批准成立史密森尼拉丁裔和女性历史博物馆
  • 798及周边主要艺术区综述
  • 798及周边艺术区“拆迁”事记
  • 全国艺术区发展事记(未完全)
  • 吕澎:798小史
  • 把宋庄的生态做活 老栗在忙什么?
  • [视频]“宋庄路”系列访谈之宋庄观察——张海涛
  • 纽约现场
  • 叶永青:最大的泡沫就是艺术区
  • 魏鹏举︱从艺术集聚区看文化体制转型
  • “百位美协主席走进798”背后的体制化转向
  • 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2022/23 提案征集中
  • 下一站,宋庄
  • 宋庄及周边艺术家名录(1994—2009)
  • 宋庄画家村事记(1994—2009)
  • 【艺术国际 - 微访谈 第四十期 】如何建构中国良性的艺术生态链?
  • 《介入现代化》生态艺术展策展草案(节选)
  • 深圳“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方式”论坛引发新思考
  • 别了,黑桥!又一个“圆明园”散了?
  • 全球最大规模的双年展,为什么落地成都?
  • 798的中国语境
  • 王南溟:作为社会调查的艺术
  • 中日韩艺术区生态论坛 - 韩国现场
  • 吴味《社会调查与艺术超越——兼评“湘西田野调查艺术文献展”》
  • 双年展是展览也是机构:专访双年展基金会总监玛莉克·冯·霍尔
  • 西南艺术群落的历史、评述与现状︱学术研讨会
  • 台湾艺术生态与艺术市场
  • 艺术区迁移之巴黎艺术区的兴衰演变
  • 中国艺术区10年变迁:先锋艺术家的福音在哪
  • 政府回应798艺术区“变质”质疑
  • 艺术区面临"突如其来"的拆迁 42名艺术家讨公道
  • 北京各大艺术区详细地图
  • 纽约最重要的实验艺术中心在哪?
  • 高名潞︱当代艺术资本、产业与体制
  • 生态关怀导向全球文化大革命
  • 京实验:艺术区生态调查记
  • 独立策展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 798建水上剧院只是传说 水舞间落户引发“蝴蝶效应”
  • 国外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国外 > MoMA“东京1955-1970:新前卫”展览呈现日本战后文艺复兴历程

    MoMA“东京1955-1970:新前卫”展览呈现日本战后文艺复兴历程

    2013-01-17 00:08:23 来源: 十名忍证博客 作者:

    赤瀬川原平(Akasegawa Genpei)《片片女阴(二度呈现)[Sheets of Vagina (Second Present)]》,1961/1994, 电子管,汽车内胎,车轮,木材 © Akasegawa Genpei,东京Scai the Bathhouse提供

    二战破坏了日本的基础,上世纪50、60年代乃是东京的变革/复兴之期,一代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涌现而出,令该市成为国际艺术之震中,如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展览“东京1955-1970:新前卫(Tokyo 1955-1970: A New Avant-Garde)”,呈现该时代的建筑、设计与艺术运动——草间弥生,小野洋子,白南准(韩)等艺术家正是从这些运动中初出茅庐。

    很久以前,MoMA曾举办过相仿主题的展览,如“新日本绘画与雕塑(The New Japanese Painting and Sculpture)”(1965)和“新日本摄影(New Japanese Photography)”(1974)。本次展览囊括了MoMA的馆藏作品,以及100余件从日本和美国的各大公立/私立美术馆借展的作品,共计60位艺术家的200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绘图、平面设计、建筑效果图、录像和纪录片。

    Ay-O《田园(Den'en)), 1956,板上油画 © Ay-O,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 《军乐队指挥(Baton Twirler——)》, 1967, 银盐摄影 © 2012 Moriyama Daido

    细江英公(Hosoe Eiko),《铁嘴神算5号((Sickle-Toothed Weasel No.)》,约1968,银盐摄影 © 2012 Hosoe Eiko

    Hi Red Center海报,编辑:久保田成子(Shigeko Kubota),设计、制作:乔治·麦修纳斯(George Maciunas),纽约,1965 © The Estate of Takamatsu Jiro,东京Yumiko Chiba Associates提供

    Hi Red Center海报,编辑:久保田成子(Shigeko Kubota),设计、制作:乔治·麦修纳斯(George Maciunas),纽约,1965 © The Estate of Takamatsu Jiro,东京Yumiko Chiba Associates提供

    一柳慧(Ichiyanagi Toshi),《给摩斯·康宁汉的IBM(IBM for Merce Cunningham)》,1960, 乔治·麦修纳斯(George Maciunas)打印、绘制,纽约。玻璃纸上墨、打字、石墨 © 2012 Ichiyanagi Toshi,Peter Butler摄影

    池田龙雄(Ikeda Tatsuo)《臂(Ude)》,1953,布面油画 东京Itabashi Art Museum提供

    黑川纪章(Kurokawa Kisho),《东京螺旋城市规划(Helix City Plan for Tokyo)》,1961,纸上墨、描图纸、银盐摄影拼贴  © 2012 Kurokawa Kisho

    李禹焕(Lee Ufan),《被关系者(Kaidai kankeiko)》,1969,三块石头,橡胶皮尺上粉笔© Lee Ufan

    村上三郎(Murakami Sabur),《投球画(Work Painted by Throwing a Ball)》, 1954,纸上墨 © Estate of Murakami Saburo,纽约Artcourt Gallery, Osaka and McCaffrey Fine Art提供

    中村宏(Nakamura Hiroshi)《循环列车A(望远镜列车)[Circular Train A (Telescope Train)]》, 1968,布面油画© Nakamura Hiroshi,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中村宏(Nakamura Hiroshi)《动乱(Nairanki))]》, 1958,板上油画、铅笔 © Nakamura Hiroshi,名古屋Aichi Prefectural Museum of Art提供

     

    中西夏之(Nakanishi Natsuyuki),《致密星体(Compact Object)》,1962,聚酯内嵌骨头,手表和钟表零件,串珠项链,毛发,蛋壳,透镜等© 2012 Nakanishi Natsuyuki

     

    东松照明(Tomatsu Shomei),《无题(Untitled)》,“抗议(Protest)”系列,东京,1969,银盐摄影© 2012 Tomatsu Shomei

     

    横尾忠则(Yokoo Tadanori),《新宿小偷日记(Diary of a Shinjuku Thief)》, 1968, 丝网版画© 2012 Yokoo Tadanori

     

    立石浩一(Tateishi Koichi音译),《武士,守望者(Samurai, the Watcher)》, 1965, 布面油画© Estate of Tiger Tateishi; 大阪国立美术馆提供

     

    工藤哲巳(Kudo Tetsumi),《阳痿之哲学,或阳痿分布图与饱和点的保护穹顶之状(Philosophy of Impotence, or Distribution Map of Impotence and the Appearance of Protective Domes at the Points of Saturation)》,1961-62,综合媒材  © Hiroko Kudo,明尼阿波利斯Walker Art Center提供

    山口胜宏(Yamaguchi Katsuhiro),《橱窗:入夜深深(Vitrine: Deep into the Night)》,1954,纸上水彩,木板油画,波纹玻璃 © Yamaguchi Katsuhiro,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No. 19 H.S.W.》,1956,纸上蜡笔水粉© 2012 Yayoi Kusama

    展览以当时的重要运动为线索,从丹下健三(Kenzo Tange)和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的“代谢主义(Metabolism)”建筑运动开始。其后有表现战争创伤的“报道绘画(reportage painting)”,如山下菊二(Kikuji Yamashita)的《图腾(Oto otemu)》(1951)和池田龙雄(Ikeda Tatsuo)的《臂(Ude)》((1953) ,体现出强烈的抽象转向,受到30年代兴起的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甚巨。

    具体艺术小组(Gutai Art Association)和草月艺术中心(Sogetsu Art Cente)的实践在展览的另一部分中得到呈现,聚焦于这些跨界艺术团体的行动的同时,也追溯机构的历史,正是这些机构将约翰·凯奇(John Cage)、摩斯·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和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带来东京。

    一个非常详尽的互动式网站使观众们能亲自流连于展览的时间线索,探索诸般运动和人物的关系,或“物派(Mono-ha)”运动,或摄影师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的详尽资料。MoMA还推出相关表演和影片放映项目,当代艺术家、艺术组合如Contact Gonzo,永子与高丽(Eiko and Koma),荒川医(Ei Arakawa)和Trajal Harrell,对日本的战后艺术进行一番圆满的呈现。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