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哲学 > 走向整体论的认识论

走向整体论的认识论

2009-02-20 13:21:09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作者:段伟文

400多年来,近现代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还原论主导的世界图景,人类因此获得不可逆的改变自然的巨大力量,但也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危机。为此,人们开始反思还原论的局限性,冀图从整体论出发寻找科学认识的新路径。哲学网出品zhexue.com.cn

  近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是由笛卡儿倡导的还原论,其认识论前提为表征主义的认识论。一般而言,还原论的基本理路是:作为存在的事物是可分析还原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或抽象将认识对象拆分为更基础的部分,乃至可以认识更深层次,以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属性,再从部分出发,由综合推演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安排与组合那些已得到认识的部分,它们共同作用时令事情如我们所愿地发生,使世界为我们所控制。在这种理路背后,所凸显的是表征主义的认识论以及作为其具体表现的理论知识导向的科学观,即科学被视为寻求理论知识以表征自然,其宗旨为描摹、映照和反映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世界的真实面貌。但由此却在存在论与认识论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即在认识主体与研究对象的分立、世界和我们对它的表征的分立、理论知识与知识应用的分立等二元分立之下,如何抵达那些假定与表征相符合的事物?何以检验作为表征的理论知识是否精确地反映了被表征的事物?又怎样赋予知识应用以合法性?这使得人们从形而上学层面反思表征主义的认识论的局限性。

  表征主义的认识论将科学活动抽象为纯粹的认知主体对超越性存在的镜像式知识表征。在表征主义的认识论和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的双重架构下,尽管人并未因上升为大写主体而成为具有超越透视能力的上帝,却被赋予像上帝那样站在世界之外观察而不介入世界的姿态,求知的任务随之被框定为表征实在的本性,以使知识符合永恒存在的本质世界。这种隐藏着“上帝之眼”的认识论,不仅使作为超越性存在的世界在主体视觉空间中投射为在场的实体,还先验地赋予此实体化了的世界以可分割的空间性,令其呈现为若干部分和层次中具有固有属性的次级实体的集合,由此便形成了构成性的实体实在论。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和构成性的实体实在论不仅为表征主义的认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还使得还原论未受质疑地成为默认的科学方法,甚至进一步导致了具有独断论意味的强还原论思想。这种思想将还原论的理论知识体系等同于对世界的本质的唯一表征,甚至试图从一种终极理论或万有理论出发,以决定性的因果链条建立起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一直延伸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统一的知识体系。

  显然,还原论所必然遭遇的困境是,对构成性的实体的探究并不能替代对世界复杂过程的理解,对部分与层次的理解也不可完全拼接为对整体性的把握,强还原论则不仅没有改变这些事实,反而促使人们为克服其必然困境而寻求旨在理解整体性的整体论的认识论。那么,如何走向整体论的认识论呢?可行之道应为,从当代科学实践出发,寻求对表征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形而上学预设的超越,其具体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走向现象论的参与存在论。人显然不能像上帝那样站在世界之外透视世界,所谓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想象。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等待人去发现的现成的存在,而是在具体的实验和观察中呈现出的可以感知、描述和操控的现象;不是抽象和纯粹的自然,而是人参与其中的人化自然。海森伯对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关系的诠释表明,测量活动本身会对被测量对象产生干扰,观测仪器与测量对象间的互动使两者不可分割;即我们只能在特定的情境、视域和视角下,通过对现象的作用去把握现象,我们的参与影响到了现象本身。人存在于具体的现象世界之中,我们所面对的世界都是我们置身其中、参与其中的世界,都是与情境、视域、视角相关的现象世界。因此,即便我们希望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也只能通过情境、视域、视角的转换而获得各种可解释的现象世界,再力图将这些“存在的碎片”缝合起来。值得指出的是,包括一般系统论在内的很多整体论研究预设的存在论立场依然是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特别是一些社会系统科学研究所预设的“客观”的旁观者视角很容易产生误导。正是为了克服这一局限,管理学家阿可夫提出了“交互式规划”,认为社会系统科学的客观性只能通过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个体团组之间的交互作用加以逼近。

  其二,从构成性的实体实在论走向生成性的关系实在论。从现象论的参与存在论出发,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是在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生成的,因此,由这些现象所呈现出的实在首先是生成性的关系实在。论及关系,常识(一般为宏观机械世界中的经验)认为有关系必有关系者,具体的关系者如实体及其属性至少在时序上与具体的关系同时发生;而在一般系统论中,作为关系者的要素实体或子系统及其属性对关系而言似乎也是不可少的。但在量子力学中,互补原理指出,对某些属性的测量会同时排除对另一属性的测量,尽管后者对描述另一种关系同样重要。对于整体论而言,优先考虑关系意味着构成性的实体及其属性是在具体的关系中生成的,由此使我们可以借助构成性实体去认识整体,但又不将其固定化而保持更灵活的认识策略,这也是东方思维的一个特点。

  其三,从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基于内在关系论的认识论。人的认识活动并非表征主义所暗示的那样可以简化为词与物的映射关系,其本质是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在世界之中的人与各种物质性力量发生内在相互作用时,才能跨越存在论与认识论的鸿沟,使认识对象定位为可通过相互作用加以理解和操控的现象,而非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实在。对此,马克思早就从实践的范畴出发,指出认识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的内在组成部分,包括主体改变客体并使其转化为人的力量等应有之意。在内在关系论看来,认识是通过内在关系而深入到所知对象之中的过程,也是一个包括人在内的各种作用者通过复杂的作用相互型塑的过程。对整体论而言,不应仅仅诉诸形而上学——抽象地主张世界本质的整体性及永恒秩序,而应看到,在真实世界中,包括人和物在内的各种作用者的力量正在通过复杂的冲撞使世界处于流变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由此碰撞生成的现象,必须超越始源于表征主义的二元分立,唯其如此,才能既承认认识的局限性,又能够促使认识以开放性的姿态,动态地把握由内在关系所生成的现象的整体内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光明日报 2007.8.3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