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策展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2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2

    2024-01-16 11:41:40.37 来源: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作者:多伦

    15.jpg

    展览时间:2023年8月12日-2023年10月6日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虹口区多伦路27号)

    主办: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出品人:曾玉兰

    策展人:朱青生

    执行策展人:顾佳君 黄羽婷

    年鉴2022艺术家(注:共100名/组艺术家,标*者为上海站展出原作的艺术家,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蔡磊、曹斐、曹澍、陈侗、陈沁昕、陈维、陈哲、崔洁、戴陈连、段建宇、方迪、费亦宁、冯骏原*、冯至炫、付小桐、耿建翌(已故)、郭城、何工、何翔宇、洪浩、胡介鸣、胡庆雁*、胡伟、胡晓媛、胡尹萍*、贾蔼力、蒋鹏奕、蒋志、金锋(1967年出生)、啾小组、康剑飞、黎朗、李琳琳、李明(1986年出生)、李怒、李然*、李维伊、厉槟源、梁绍基、梁远苇、刘慧德、刘建华、刘商英、刘诗园、刘韡、刘昕、刘月、刘展*、卢征远、陆平原、马秋莎*、苗颖、娜布其、倪有鱼、潘子申、佩恩恩、彭祖强、任莉莉、邵纯、沈少民、沈莘、沈远、谭英杰*、唐勇、陶辉*、童昆鸟、童文敏、汪建伟、王功新、王光乐*、王璜生、王欣、王友身、王郁洋、王梓全、翁奋、辛云鹏、邢丹文、徐冰、徐震®、杨福东、杨嘉辉、杨牧石、杨淞、杨心广、杨圆圆*、尹秀珍、张东辉、张如怡*、张晓、张新军、张怡、赵半狄、赵要、赵赵、郑达*、钟正、周文斗、周岩、周轶伦


    展览简介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2”将于2023年8月12日至2023年10月6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以年度为单位,对中国艺术的现状的记录、检阅与展现,也是第四次落地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3.jpg

    ▲ 刘展:《白云之歌》,不锈钢、收音机、麦克风,475×181×500厘米,2022年(©由艺术家和偏锋画廊提供)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画和近代引进的西画之外,中国产生了第三种艺术——当代艺术(在21世纪之前,称之为现代艺术或探索性艺术)。现代派不是西方艺术,而是在西方率先发展起来的新艺术,专以创造和实验为目的,传入中国以后,迅速地超越了对西方的模仿和引进,创造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自2005年启动以来,每年一卷,现已编辑至2022年。其基本工作方法一直强调的是持续而深耕,通过对当代艺术现场和生态的记录、观察、追问及反思,试图反映这个时代及伴随着的各种问题。《年鉴》侧重于记录其“变量”而非“常量”,从而将艺术现场“文献化”和档案化。2005年起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形式向艺术界发布,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览,此次已是第九届。


    32.jpg

    ▲ 马秋莎:《沃德兰-蜜》, 水泥板、尼龙袜、木板、树脂、铁,240×360厘米,2019年(©由艺术家和北京公社提供)

    本次年鉴展览是对2022年中国当代艺术总体情况的回顾和展示,根据对全年2341场展览和7796位艺术家的广泛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3329种文献,经过统计,选出100余位艺术家作为代表,并以11个集中的议题来呈现本年度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现在以年鉴展来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这些杰出艺术家的成就,其中有12件原作在上海展区,然后整体再在澳门展区集中展出。


    42.jpg

    ▲ 胡尹萍:《安全感·坝坝宴》,毛线,2018年至今(©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2”展出原作的12位艺术家是:冯骏原、胡庆雁、胡尹萍、李然、刘展、马秋莎、谭英杰、陶辉、王光乐、杨圆圆、张如怡、郑达。展出作品主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中流动的文化和生存经验、当下社会媒体及信息方式的模拟与转换、艺术与科技问题、艺术的价值与边界、女性视角、城市化进程、媒体传播历史等。依托于这些具体的议题,此次在展区内还设置了“问与答”的公众互动区域,我们希望无论是从“年鉴”的整体的视角,还是参展作品的微观视角,都能为每一位观众提供观察、思考以及想象与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空间。

     

    52.jpg

    ▲ 郑达:《感知游戏》,数据互动装置,70吋LCD液晶显示屏×5,93.4×729.5×436厘米,2022年(©由艺术家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提供)


    62.jpg

    ▲ 陶辉:《跳动的原子》,单频道高清彩色有声录像,14分12秒,2019年(©由艺术家和马凌画廊提供)


    71.jpg

    ▲ 张如怡:《现代化石(管道)–2》,木板、金属、混凝土、鱼钩、马赛克,33.5×27×21厘米,2022年(©艺术家和东画廊提供)


    82.jpg

    ▲ 李然:《摇身一变》,同步双频道2K有声影像(黑白&彩色,4.0立体声道),15分30秒,2017—2019年(©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92.jpg

    ▲ 杨圆圆:《上海来的女士》,彩色单频影像,16分24秒,2019年(©由AIKE与艺术家提供)


    102.jpg

    ▲ 胡庆雁:《艺术的故事》,彩色有声单频录像,8分59秒,2008—2022年(©由艺术家和麦勒画廊提供)


    112.jpg

    ▲ 冯骏原:《递归,直到甜点》,高清视频(彩色、有声),17分43秒 ,2017年(©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12_p1.jpg

    122.jpg

    ▲ 谭英杰:《献给》,39分钟,2022年(©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132.jpg

    ▲ 王光乐:《无题221203》, 布上丙烯,  230×160厘米, 2022年(©由艺术家和北京公社提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