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影像中的返乡、追梦与发现︱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将如期而至

影像中的返乡、追梦与发现︱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将如期而至

2020-09-24 20:07:54.683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陆斯嘉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海报


每年秋季,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精选项目都会到中国厦门展出。由于疫情,今年夏天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停办。然而,2020年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将如期举办。9月22日上午,今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上海的法国领事馆举行了发布会。本届集美·阿尔勒将会在11月27日呈现内容纷呈的26场展览,囊括国际国内87位摄影师作品,既有影像中的返乡主题,也有对已故大师的纪念,更不乏当代的发现。

2.jpg

▲菲利普·布拉格涅,《浮力和密度,重力不存在》,2018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Ravestijn画廊提供


澎湃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共计26场展览,包括6场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展览、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发现奖单元”展览、1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女性艺术家的“日本影汇”展览、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中国律动”展览、4场“无界影像”展览,1场“致敬摄影大师”展览、2场“在地行动”展览,展出来自法国、比利时、新加坡、立陶宛、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地共87位艺术家的作品。

弗郎索瓦·泽维尔·格布雷,《纪念牌匾,非洲科特迪瓦民主联盟》,亚穆苏克罗,科特迪瓦, 2018年

图片由艺术家及巴黎达喀尔阿比让塞西尔·法库利画廊提供


▲艾尔莎·帕拉&约翰娜·贝纳努斯,《地平线购物中心,阴影背后》,2018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巴黎布鲁塞尔La Forest Divonne画廊提供


在6场“年度阿尔勒”单元展览中,主办方将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中精挑出6场展览,送到中国展出。今年将展出的经典摄影作品来自雷蒙德·考切提尔(法国)的“新浪潮”;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单元中艾尔莎·帕拉&约翰娜·贝纳努斯(法国)的展览“寻找真相”;菲利普·布拉格涅(比利时)的展览“地球不是圆的”;弗郎索瓦·泽维尔·格布雷(法国)的展览“子吾之足”,以及2020阿尔勒图书奖展览和阿尔勒年度之夜特别放映展。

2场“在地行动”单元展览旨在探索摄影与摄影季举办地之间的联系。“回家——刘抗相册里1928年前后的福建影像”,展出祖籍福建的新加坡艺术先驱刘抗在故乡福建拍摄的珍贵摄影作品,这场展览是时隔90年的第一次返乡呈现;“一场关于故乡的认知试验——山、水,与城”,呈现了7位青年艺术家关于“闽城”与“闽山”,以及“水”与“故乡”的主题作品。

5.jpeg

▲刘抗,《厦门鸟瞰图之二》,1928年

图片由新加坡刘抗家庭提供


4场“无界影像”单元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在媒介(印刷、视频、数码、装置等)和多元文化等不同层面上展开摄影的多元跨界可能。本年度将展出摄影艺术家李舸赴武汉团队的新作《见证》、艺术家陈文令的《每日一顶》;摄影师、音乐人秦昊的《常客》;立陶宛摄影师塔达斯·卡兹的纪实叙事长篇《可预见的告别》。

6.jpeg

李舸赴武汉团队,选自《见证》系列,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7.jpg

▲陈文令《2020.03.06》,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8.jpg

▲塔达斯·卡兹,选自《可预见的告别》系列,2014年-2018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每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会关注一个亚洲国家的摄影境况。继印度(2019)、韩国(2018)、印度尼西亚(2017)之后,今年集美·阿尔勒聚焦日本,策划了“日本影汇”单元。展览“时代的洞察—日本写真的现在”展出了川内伦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志贺理江子四位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的日本女性摄影师的作品。本展览被纳入由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2020日中摄影文化交流季”项目。

片山真理,《旁观者#014》,2016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志贺理江子《耕种者肖像》,2009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川内伦子《无题》选自《光晕》系列,2016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原久路《室内》习作,2009年

图片由光社影像中心提供


在10场“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中,将由5位策展人提名10位有才华的华人摄影师。获奖者将得到税前1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并将在次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展示作品。2020年被提名艺术家有:华伟成、蒋鹏奕、李舜、马海蛟、马良、蒲英玮、沈绮颖、孙瑞祥、徐晓晓、周裕隆。此外,还将评选出第四位“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为女性设立的摄影奖,候选人分别为冯梦锦、李远明、林简娇、沈绮颖、王熙宁、武婷、徐丹、徐晓晓、郁星月。

蒋鹏奕, 选自《半成品》系列, 2000年-2019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舜《美丽新世界》,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5.jpg

▲孙瑞祥《假苹婆》,2018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6.jpg

▲马良,选自《彼岸花》系列,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马海蛟《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双频影像, 2019年-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周裕隆《艳阳高照系列15号》,2015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9.jpg

▲秦昊,《上:半窗ㅤ下:孙子》,2017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中国律动”单元每年与一所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展现中国摄影的新生力量。今年,“光的制图学——来自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当代影像展”联合鲁迅美术学院,呈现其摄影系优秀在校师生和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校友共16位摄影师的作品。

21.jpg

曾泽鲲,《梦里江山》,2017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是本届摄影季特别展览单元,为纪念于2019年逝世的现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而策划。此外还有“藏家故事”单元,呈现光社影像中心创办人王珺收藏的作品。

22.jpg

罗伯特· 弗兰克,《新泽西》,1961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收藏家靳宏伟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荣荣、与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时任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联合发起。历经五年,摄影季迄今已吸引了30万余名观众。今年,摄影评论家、策展人顾铮教授受邀担任艺术总监。

摄影季将主要在厦门市集美区的两个场馆举行: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厦门旧称Amoy,几世纪以来一直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因汇聚了多国建筑风格的鼓浪屿而闻名,同时也是中国独立时尚产业汇集的现代都市。11月27日至11月29日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开幕周期间,一系列面向公众、摄影专业人士、艺术爱好者的活动将集中呈现,包含讲座、表演、放映、策展人及艺术家导览和专家见面会等。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女性艺术 > 曹斐(Cao Fei)

曹斐(Cao Fei)

2009-02-22 18:15:53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曹斐

简历
曹斐,1978年出生于广州,著名雕塑家曹崇恩之女
1997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2001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系
现居广州

群展
2004 “颠倒的过去”东亚当代艺术展,圣地亚哥美术馆,美国圣地亚哥
“过去——将来”中国新录像及摄影展,美国国际摄影中心,美国纽约
“今日中国”中国当代影像展,纽约现代美术馆,美国纽约
2003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间”中国当代艺术展,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2002 光州双年展,韩国光州
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01 “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德国柏林
2000 “第八届日内瓦影像双年展”,瑞士日内瓦

汉斯•乌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翻译:王吉祥

曹斐是活跃的新生代中国艺术家中的重要一员,这群年轻艺术家崛起于21世纪初——一个遍布着那种存在于美国五六十年代的乐观主义时代。正如策展人侯瀚如所 指出的那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生在一个电视广告和舶来娱乐的时代,从港台电视剧到美国的说唱无所不包。他们深受像巴黎的黄永砯和纽约的蔡国强这样的海外 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因而乐于采用各种媒介,但这群年轻艺术家还是都选择留在国内,在这里,他们把对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对这些技术的熟练掌握转换为自己的优 势。这些在政府主导的电视电影系统外工作的艺术家(包括曹斐、杨福东和阚萱)打造出了跨学科的合作性作品来处理新的社会现实之中的日常生活。

曹斐在她所创作的大量作品中包括了剧场、摄影、写作、声音、短片,甚至还拍摄了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她的这种多元性让人想起年轻时 代的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一个既是发明家也是探险家的模范艺术家,他带着无尽的好奇见证了他的时代,而曹斐也一样如此。不过,更容易拿来与曹斐做比 较的是几乎与她同时出现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艺术家米兰达•朱莱(Miranda July)。曹斐和米兰达一样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进行戏剧写作,她们的作品引发那种会在不同的特质之间产生的复杂的、“后媒介”的摇摆。这两位女性都信奉自 我奋斗,藐视那种被随便的归类定义,这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那些艺术家想将自己定位成某种特定的身份恰恰相反。这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最吸引人的 地方在于她们作品中存在于口语、固定场景和移动的图像之间的紧密关系,让人会想起雅克•朗西埃尔(Jacques Ranciere)渴望“批判艺术现代性的景象,因为这种景象即意味着每个人在自己的地方用自己媒介说着自己的话语。”

广州是曹斐组织各种跨领域活动的一个基地或者说手段:这个城市因为它自身不断变化的结构性转变而成为触发她创造力的源泉和作品的背景。比如2005年她为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新创作的戏剧作品,她自己将之描述为一出以编年史方式纪录珠三角地区日益加速的现代生活的“流动戏剧”。她的早期录像作品《公共空间》 (Public Space)表现了一个在漠不关心的都市环境中向陌生人微笑的男子,而在更近期一点的作品《嘻哈》(Hip Hop)里,她拍摄建筑工人和警察随着一种固定节拍而奇怪舞动(他们笨拙的方式让人想起早期的MTV)。2004年的8分钟录像作品《角色》 (Cosplayer)(以及同名系列摄影)比前期的作品更具综合性,更有批判性,也更引人入胜,在那些无所不在的挪用和旧为新用的狂欢里,艺术家将流行 文化作为一个桥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涉。这个题目指的是一种亚文化的角色扮演游戏——青年男女们打扮成自己所选择的日本动画片里的人物。曹斐片中的 “Cosplayer”(角色扮演者们)披着斗篷,穿着闪亮金属盔甲,挥舞着能够带给他们“魔力”的厉害“武器”,在广州郊外的田野上你追我逐,在无名都 市空间中昂首阔步。而同时,艺术家也将巨大的建筑工地和畜群纳入镜头,试图抓住现实都市中那不可思议的魔幻对比。借鉴电影中的镜头快速切换手段是该片的特 征,不连贯的叙述给人留下了悬念,这些“不可能的英雄们”在影片结尾处回到了家,像普通少年们那样在他们心烦意乱的父母身边吃饭睡觉。Cosplayer 这个童话故事在曹斐的实验电影中找到了一种极为当代的审美,在这个世界中,动画片里的浪子变异为都市环境中的游荡者,城市景观绚丽迷人但疏离感却无所不 在。曹斐的这些作品虽然都植根于日常生活,却也唤起了无数社会转型的可能性。在曹斐协同欧宁共同组织起来的一个由摄影师、电影工作者和其他志愿者等松散群 体参与筹划的《大栅栏计划》研究项目中,这种社会政治边缘性尤为显著。他们审视了北京最为贫困的一个社区,记录了在这个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5000 人的地区里,传统生活和日益逼近的现代性之间怎样不断地展开对话。这个项目是一系列以探寻中国城市化和社会组织主题的研究和影片的一部分,始于《三元里》 计划(曾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结束于2006年在上海的一项新研究。他们的成果在2006年9月份于德国的卡尔斯鲁厄艺术和传媒中心 (ZKM)展出,这向人们打开另一扇窗,去窥见曹斐在各种媒介间的变化和穿梭,以及她的纪录片作品和其他更加引人入胜的作品模式间复杂的交互性。

(英文文本引自《ARTFORUM》 本文图片由维他命空间提供)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