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禹:中国的女艺术家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区别
——英国学者格拉斯顿谈中国女艺术家彭禹
彭禹与孙原的作品在西方的影响比在国内更大,她的创作和她的性别身份有关么?对他们做过个案研究的格拉斯顿博士有自己的看法。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清楚地判断中国女性艺术创作的症结与未来走向。
问:本报记者邱家和
答:宁波诺丁汉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主任、
国际传播学院院长保尔·格莱斯顿博士
翻译:杨潇
问:彭禹是一个特别的女艺术家,你觉得她的创作与女性的感受有关么?
答:我更愿意从彭禹作为一名“女性”而非“女性的感受”来认知她的作品。我并未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女性的感受“。彭禹在主观上有一直有所坚持。也就是说,她的自我认识是基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信仰。无法想象如果脱离其女性身份,彭禹如何完成她的艺术创作。我认为我们应该将彭禹的女性身份与彭禹身上其他的特质一起考虑--比如她作为一名中国人的特定的年龄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当然,彭禹的艺术创作和多重特质之间的交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问:与西方女艺术家带着明确的女权主义意识的艺术创作相比,彭禹的作品与女权意识有关么?两者的差别何在?
答:虽然我留意到中国与西方对女权主义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我不确定彭禹的意识和女权主义相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努力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然而在我看来,中国仍处于顽固的父权社会制度下,妇女依然是男性的从属。我曾听一位中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说过,女性在中国创作艺术要比在西方更自由。我认为那不是事实。并非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不擅于艺术创作,而是男性主导了这个领域并且更倾向于推动男性特质的处事方式。并不是说西方女性的出镜更为理想:西方社会和文化也是父权主义的,男性仍占据主导地位。在西方,女权主义依旧在与男权主义抗争,并在近几十年来有些成效。我认为西方女性艺术家意识到继续这项斗争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女艺术家、男艺术家以及评论家之间并没有全方位的沟通。也许他们需要这种沟通。
问:彭禹的创作发生过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就中国与西方女艺术家的差别而言,这些变化意味着上述差别在缩小还是在扩大?
答:彭禹是独立创作的。当然她的许多作品是和男艺术家孙原合作的。两人均独立创作,同时又合作。至少在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人看来,孙原和彭禹的关于暴力和动物的作品也许是最著名的。在西方有严格的道德及法律,约束了公众场合中对动物的施暴,因此在西方看来,这些作品非常耸人听闻。我不确定彭禹历年来的创作上的意义的变化。我知道的是孙原和彭禹的作品试图拷问在集团和个人之间的抗争的荒谬性,以此达到社会共同认知。正如两位艺术家在和我的一个访谈中指出的,斗争是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我不一定认可孙原和彭禹的观点,但我可以将之看作是一种批判。我认为如果否认了社会斗争的关键性,否认了对社会改革开放中部分现象的质疑,比如在男权统治下的女权斗争,是非常危险的。就中国与西方女艺术家的差别而言,我确信作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中国女艺术家将发生变化。一旦中国女性开始更多意识到西方对于“女权主义“的看法,中西方的差别可能会缩小。如果中国女性坚持她们本国文化的身份认识,那么差距会加大。
简历
彭禹,1974年生于黑龙江
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
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
彭禹作品
材料:400公斤龙虾、30公斤鳝鱼、30公斤蛇、20公斤牛蛙,用铁丝穿成幔
《人油》2000 ('对伤害的迷恋'展)
材料:人的油、一个少年的肌肉标本
《流放》 20007
A、 将7公升人油倒入污水河里
B、 顺河水流动拍摄油在水中的反光和倒影
《连体(与孙原合作)》 2000 ('对伤害的迷恋'展)
材料:一个连体婴儿的标本、200CC艺术家本人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