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论坛︱张海涛: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

论坛︱张海涛: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

2019-12-24 11:44:54.699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注:本文为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影像力・致未来一2019年影像艺术教育论坛” 张海涛发言的节选内容。

▲ 嘉宾合影

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 

影像力・致未来一2019年影像艺术教育论坛 

时间:2019年12月11日9:00 

地点:西安美术学院西部美术馆A馆 

发言人:张海涛     

现场_2.jpg

▲ 论坛现场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因为时间关系,我很多案例不能展开了。   

艺术不会死亡因为有五个基本的要素支撑,就是不同时代艺术媒介、技术、语言的变化,另两个要素不同时代提供给艺术家的观念(生存感受)和话题(符号)不同。   

一、媒介   

下面我们看看艺术媒介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与跨界,可见媒介创造也是艺术价值判断的重要元素: 

从远古时代“原始岩画 ”出现-——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素描、油画、版画、雕塑”出现与盛行——现代派出现前后“摄影、电影”(出现在19世纪)——后现代(20世纪60年代前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及“媒体艺术:录像艺术”——当代“新媒体艺术”(20世纪90年代前后):数字网络虚拟艺术、生化变异艺术、物理转换艺术、人工仿生艺术(包括人工智能艺术)。图表举例人类社会20世纪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发明和重大事件可以看出新媒介艺术的出现与现实世界科技技术的发明分不开的。   

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历史逻辑   

后现代摄影:摄影出现在19世纪30-40年代,后现代摄影大概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左右。后现代影像的特征关键词(拍摄方式、语言、观念)出现新的拍摄方式:导演式、挪用、数字化,出现新的话题与符号:身体、记忆、时间,出现新的观念与感受:反叛、新视角、新伦理、新空间、新思维⋯⋯ 

媒体艺术:录像艺术发端于60年代,录像艺术的鼻祖白南准的作品《电视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和媒介之间对峙和对话的隐喻。录像装置,将录像与空间发生关系、材料组合。数字虚拟影像艺术,是借助数字、网络化技术表达观念的艺术。   

交互影像装置:狭义上的影像装置交互性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实现作品的展示与观众的交流,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而行为、雕塑的观众的参与更多的是物理和行动上的互动的概念。   

西方网络媒体艺术:1989 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英国人博纳通 · 李 (Timothy Berners-Lee) 发明的 万维网 (World Wide Web) 得以让互联网的应用走入千家万户。此 后,雷切尔·格林 (Rachel Greene) 所著的《互联网艺术》 一书。互联网艺术被纳入新媒体艺术史。   

西方网络媒体艺术:早期的互联网艺术作品道格拉斯・戴维斯 (DouglasDavis) 于 1994 年创作的 《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的句子》,该作品由网民参与创作完成,直至今日,仍在进 行当中。逐渐支持多种媒介形式的介入,比 如图像、动画等。马克・奈皮尔 (Mark Napier) 创作 于 1998 的作品《数字垃圾掩埋场》,则是对网络信息过载、消解浪费的思考,他建立一个专门回收网民 们丢弃或删除的网络垃圾的网站。   

移动互联网艺术:自 2007 年 乔布斯推出的第一代智能手机 (iPhone) 以来,2013 年前 后的 4G 的普及算起,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 生活方式,互联网开始向移动互联网拓展。荷兰的艺术家艾力克.凯赛尔 Erik Kessels 的作品《24 小时照片》,他把世界各地的网友在 24 小时内上传 到世界最大的图片网站 Instagram 的照片,全部打印出来并展出, 用以探讨网络时代图片过剩的问题,以及虚拟图像的 物质化转换的问题。   

近未来   

近未来就是现在近期人类可以预知的未来,我们可以由未来判断和启示现在的价值标准,避免一种坐井观天的眼界。 未来艺术的趋势:未来人类不同的民族需要站在世界共同体和全球化视角,关注整个人类普世性价值:如生态、宗教、科技、战争、伦理等问题。共同面对人类的未来生存危机和表达新生存感受。   

科技相悖论:自然.超自然   

科技是个双刃剑,人都有相悖的心理诉求。即对人工化、现代化心理的反弹,则向往对于自然心境、传统朴素文化这些终极精神的追求。现代化的“超自然”就是在不自然的同时,更要依托“自然”这个传统载体,这样才能使人类未来长久的良性的发展。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很多学者预测人文主义将会被科学主义所取代。但更多的人还是相信人文的传统在未来的回归。人工智能预知未来:将来是会以大数据预知来诠释世界的一切现象,包括人本主义中核心价值人的思想感觉、个人意志和潜意识都可以被大数据量化和计算出来,甚至超越生物算法。 

技术战争与伦理   

科技还可以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变化,所以我们的电影对未来表现的灾难片也都是科幻电影。 

未来科技在四个新领域可能带来的新的伦理、时空、思维的变革。    

人工仿真:机器人与人机同体革命、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 

数字革命:读心术隐私问题、信息人永生、大数据预测; 

生化变异:寿命革命/返老还童、伦理、取代上帝设计 再造生命; 

物理转换:外星移民计划、时光机器、星际殖民。   

未来读心术可以复制一个逝去的人所有信息再拷贝到机器人或其他人脑中,让“信息人”永生。 

现场_1.jpg

▲ 颁奖现场

二、 技术   

技术媒介会带来艺术语言结构的变化,但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随着技术的变化、语言的变化又表达出不同的时代感受。技术也可以改变或产生新的人造情感,传统的伦理关系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人和世界的关系。当代伦理向“人和虚拟人、人和机器人的关系”拓展,这个是一种新的伦理,或者新的道德关系。   

三、 语言   

(一)数字影像艺术本体语言特征表达的先验性和独特性(除了色调、构成等语言外,镜头、电脑特效、音效等)。(二)数字影像艺术之外的媒介、元素融入:如互动、游戏、表演、装置、绘画、空间再造的跨界。 

四、符号、题材、观念(感受)   

中国不同时代给艺术家提供的针对性生存感受和话题不同:七十年代末的伤痕艺术(何多岺《春风已经苏醒》、罗中立《父亲》、高小华《为什么》、李斌《枫》)——八十年代初乡土艺术(陈丹青、艾轩)——八五思潮及哲学转换艺术(85-89现代、后现代艺术:厦门达达、北方群体、85新空间展及池社、西南艺术群体等)——九十年代当代艺术:玩世、政治波普艺术、艳俗艺术、卡通一代、后感性、青春残酷绘画。可以看出不是说作品题材中出现了现实中的符号就越具有当代性;也不是当代人创作的作品就具有当代性,而是是否能把过去、现在、未来和永恒话题,通过媒介、技术、语言、观念转换成具有当代形态的艺术感受。   

总体艺术价值判断 

艺术需要艺术家真诚、独立性的态度、个人脉络;把作品放在文化和时代背景中,受到现实和艺术史影响最终逃离其脉络去分析其价值。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区别于西方的优势,一个是当下中国独特的现实生存环境作为文化背景,如新纪录片;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的文化资源的转换。这两点与西方具有差异性,是可以与西方艺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话的支点。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就谈到这,谢谢大家! 

 

扩展阅读: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日程+评委︱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