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之,一位国际策展人的艺术人生
红色头发,黑色小帽,黑色高跟鞋,再加一脸温婉的笑容……直到见到陆馆长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什么是“耳目一新”。
咖啡厅旁边是室内小花园,小桥流水的感觉让人分外惬意。走廊上的壁画很是精致,处处都是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我们见面的地方一如她的气质,充满艺术气息。她说自己是那种“给我一杯茶,我还一壶水”的人,也就是古语中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为看淡一切名利,所以她活得很洒脱,也很惬意。陆蓉之(VICTORIA YUNG-CHIH LU),美籍华人,祖籍上海,出生于台湾,著名国际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担任过北京月亮河当代艺术馆馆长。曾任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台湾电视台《台视文化馆》文艺节目主持人、上海当代艺术馆创意总监等职。
一个平凡的小女人
在没见到陆蓉之馆长前,我接触到的关于她的词汇很多: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外甥女、出身世家、反叛青年、带动台湾“女追男”风潮、艺术圈的风云人物……这一系列形容充斥我的脑海,我动用自己最丰富的想象也无法猜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士,直到见到陆蓉之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什么是“耳目一新”。
红色头发,黑色小帽,黑色高跟鞋,再加一脸温婉的笑容。陆蓉之亲切地招呼我坐下,问我喝茶还是咖啡。我们见面的地方一如她的气质,充满艺术气息。咖啡厅旁边是室内小花园,小桥流水的感觉让人感到分外惬意。走廊上的壁画很是精致,处处都是设计师的独具匠心。采访开始前,陆蓉之笑着跟我说没吃早餐,刚刚在咖啡厅的糖盒里找到了两颗糖,她说这个糖很好吃,但是其他地方吃不到。我看了糖纸,原来是北京的龙虾酥。随和、温婉、风趣,这是陆蓉之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们的采访在她的笑声中开始。
说起很多媒体对她的形容,陆蓉之笑着告诉我,那些只是她的表面,内心的陆蓉之是一个平凡的小女人,很温柔,很善良,也很平凡。她说最喜欢在自己的“老爷”(陆馆长对自己先生的爱称)身边撒撒娇,做做饭,做一个十足的小女人。她希望在自己的儿孙眼中是一个好妈妈、好外婆,但工作使她经常和家人两地分离,就像现在,她在北京,家人在台湾。她说自己忙碌了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多陪陪家人。她希望自己做完北京的工作以后,能够彻底地“退休”,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在曾经的生命历程中,她经历过奇迹般的死而复生,所以她对命运的信奉有宗教般的虔诚。她说人要珍惜生命,要做善良的人,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胸怀。她说自己活了大半辈子,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不在乎生活有多好,也不讲究吃穿,只希望自己的心态能够每天轻松快乐。陆蓉之的人缘很好,因为对身边的朋友都是能帮忙的就尽量帮忙,所以圈子中她的口碑很好。她说自己是那种“给我一杯茶,我还一壶水”的人,也就是古语中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为看淡一切名利,所以她活得很洒脱,也很惬意。她说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家里做一个“平凡的小女人”。
第三次爱情像亲情
说起爱情,陆蓉之毫不避讳,“虽然我已经57岁,并且经历过3次婚姻,但我依然相信爱情,只不过,现在对爱情的态度和年轻时不同。”她说自己年轻时期是典型的反叛青年,因为先后接受过中西方的教育,所以思想比较前卫,那个时候的爱情很看重激情。第一个先生和他性格截然相反,最终因性格不合友好分手。和第二位先生在美国相恋了五年,分手的那天夜晚,她喝下一整瓶XO后跳进大海,恍惚中她被一个白人救下,那时已是凌晨三点,那人没留下姓名就离开了。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她说自己是冥冥中有天意相助,此后的陆蓉之很相信命运,她说人要善良,做善人善事,这样会有善报。她的善举换来了现在的幸福,就是她的第三任先生——她的“老爷”。“老爷”名叫傅申,是台湾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书画鉴评专家,陆蓉之亲昵地以旧式称谓唤他“老爷”。“老爷”比她大十多岁,陆蓉之主动追的他,曾经专门搬到他的楼下为他做饭,之后同居,三年以后步入婚姻的殿堂。她说前两次婚姻是激情型的,见到对方就像化学反应,立刻有了感觉,但这感觉不能持久,过了激情期就消失了。第三次因为和“老爷”培养了三年的感情,彼此像亲人了、觉得分不开对方了,才结婚,婚后感情越来越好。这种亲人的感觉让彼此很依恋,她认为在长期的婚姻生活中亲情非常重要。她笑称和现在“老爷”的婚姻发挥了10×10=100的威力,而不是10+10=20,因为门当户对,更因为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她说希望将来能和“老爷”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谈起爱情的时候,陆蓉之一脸的幸福,不时露出灿烂的笑容,完全看不出她有过这么多的经历,这种年轻的心态让人尤为感动。她说任何人都要珍惜生命,任何时候都可以追求爱情,因为人人都有这个权利。
打造北京的另一个798
生活中陆蓉之希望自己是一个温柔的小女人,但在事业上她则是一个十足的女强人,美国加州国际艺术基金会亚洲地区策展人、台北实践大学时尚与媒体研究所专任教授……看看的她长长的工作经历、成就介绍以及20余本著作清单就知道她是一个对事业充满热情的人。她从21岁就开始自己的事业,笑称自己“没做成家庭主妇,倒成了职业妇女”。从1970年开始,她辗转在台北、比利时和美国求学,之后从事过地产、艺术等方面的工作,最终她的热情定格在艺术上。她说她是一个感性的老太太,能触摸到艺术的气息。她的祖籍在上海,出生在台湾,辗转于世界各地工作。1978年开始从事策展工作,曾经在上海的当代艺术馆做了一名不拿薪水的“义工”,她这种无偿的工作进行了两年,把一个私人美术馆从入不敷出经营到收支平衡。她说自己现在上了年纪,习惯了轻松的生活,所以做义工也挺享受,但这种的轻松的状态在她来北京月亮河的那一刻决定改变了。
她说来月亮河艺术馆当馆长纯属意外。2007年10月,她来北京办点事,刚下飞机就被动漫美学的先驱人物张晓东博士接到月亮河度假酒店,她笑称是“被张晓东绑架来到月亮河的”。她疑惑月亮河到底是怎样的风水宝地,让张晓东迷恋到如此地步,但是当她踏上月亮河度假村的那一刻,马上就明白为什么了。她说因为月亮河度假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更是一个艺术地产的典范。整个度假村的风景很好,很适合搞艺术。当然,风景好只是一方面原因,真正让她留在月亮河的是投资方东润集团总经理戚春生的话:“你来帮我做月亮河艺术馆,月亮河有了艺术馆,就有了灵魂”。这句话让陆蓉之尤为感动,她决定留下来,帮助东润集团把月亮河度假村打造成一个艺术地产的圣地。
度假村的戚总对艺术非常感兴趣,生活中也有收藏艺术品的爱好,他希望打造一个不同于一般度假地的艺术化的度假村。长期活跃在艺术圈中的陆蓉之心领神会,她明白戚总想要的是一个怎样的园地。她提议,在当代艺术馆的基础上再建造一个艺术酒店,为来参加艺术馆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服务。艺术酒店不同于一般的酒店,它需要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并成为一个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比如它的服务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酒店内要有画廊,最重要的是要去各地搜集新生艺术家的艺术品,并为这些艺术品提供展出和出售的平台。而艺术馆因为是非营利的,它的艺术活动成为艺术酒店的必备部分,所以艺术馆可以作为艺术酒店的附属设施。陆馆长的提议得到了戚总的支持。2007年,月亮河当代艺术馆和月亮河艺术酒店同时开工,预计在2008年7月完工。届时,整个月亮河度假村将成为一个近70万平米的、集文化、旅游、度假、运动、健康检查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另一种风格的798将出现在大家面前。
希望和“老爷”出去旅游
陆蓉之很忙,在采访期间不时有电话打进,在采访进行到最后五分钟,我问起她未来最想做什么。她凝视远方,想了想,最后告诉我,做完艺术馆她就准备退休了,到时候和她的“老爷”去旅游。她说现在57岁了,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没有好好陪家人。“等将来退休了想在“老爷”身边做个小女人,和他去周游世界,我们都喜欢地域文化特色强烈的地方。”她说曾经去过的地方里巴塞罗那给她的印象最深,“那个地方的人文非常特别,建筑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生活美学。”说起现在居住的北京,她说北京给她的感觉是非常大,大到让人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但这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巨大”的,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这里有很好的体现。问起有没有最想去的地方,她说暂时还没有,只要能和“老爷”一起,哪里都可以。
凯伦.史密斯(策展人)
作为一位成功的展览策划人、艺术评论家,已经在中国工作生活长达17年之久的凯伦•史密斯,可谓国际上的中国当代艺术权威。自1992年至今,凯伦•史密斯不遗余力地通过自己的策展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她的这种作法保证了中国艺术界能够拥有自己的发言权,避免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歪曲解释,并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活力和艺术内涵。
1990年,凯伦•史密斯在香港艺术杂志《Artention》任职,作为杂志主编,她有机会观察到艺术界的各种潮流和趋势,包括艺术创作动向以及收藏家的品味等方面的变化,并逐渐对在香港刚刚出现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作品产生了兴趣。
凯伦的工作室毗邻景山公园,坐落在一片红砖绿瓦的老北京建筑当中。这个别致的小院带着一份都市角落的温暖和慵懒,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工作室内摆设着岳敏君、曾梵志、耿建翌等的作品,由两幅图拼在一起的毕建业的《废园之二》在宽阔的墙面上铺陈开来,棕色的树林夹杂着遍野的荒草和一架已经废弃的游乐设施,仿佛携着深秋冷冽的泥土气息,聆听着画外人们的喧嚣,静待知者的共鸣。凯伦利落的短发和优雅的气质使镜头下的她散发着知性的魅力。当采访初始,她清晰标准的普通话更使我们惊讶不已。
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使凯伦用了相当大的精力来学习中文,她认为“如果你不了解中国文化,你真的没法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国外的艺术家、记者等都不了解中国的文化特点,而且用西方的思路和语言来描述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是不会准确的。语言是你了解一种文化的基础。”正是这种对自己所钟爱的领域全心的投入,使凯伦很快融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氛围,成为架设东西方当代艺术桥梁的展览策划人。
问:生活中您觉得什么最重要?
答:个人的空间最重要。
问:事业占据您生活的比重大概有多少?
答:我的生活就是工作,也可以说这份工作就是我的生活。
问:未来五年里您最希望实现什么愿望?
答:我准备出一本书,希望书出版后能被大家喜爱。
问:请用一种植物来形容自己?
答:竹子,我喜欢它的坚韧和挺拔。
问:您最长多久时间没有睡觉?
答:做展览的时候可能两三天吧。我不喜欢熬夜,睡觉是必须的。
问:请您形容一下自己的性格?
答:完美主义,固执。
陶咏白: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10月生,汉族,江苏江阴市苏市桥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1975年到中国艺术学院院美术研究所工作,1985―1989年间曾任《中国美术报》主任编辑,1995年始任“女性文化艺术学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1995年出版个人论文集《画坛――一位女评论者的思考》(23万3千字)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79年开始从事美术研究,一方面广泛收集油画史料,进行发掘与抢救史料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对美术现状的调查研究,不断作出评论,并扶助了一些青年画家。在对历史与现状的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了大型史册性画集《<中国油画>(1700―1985)》的编著,其中3万字的前言《中国油画280年》被中外美术史论家认为是“中国油画简史”。自1990年始又转向对中国女子美术史与女性美术的专题研究。
完成的专著有:《<中国油画>(1700―1985)》(9万字,图200幅),198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曾获全国性及地方性文艺和出版系统六项奖赏:全国性的有:中国美术图书银奖;中国图书印刷大奖;中国图书博览会铜奖。省市级的有:江苏首届文学艺术奖;华东地区图书博览会大奖;江苏图书精品奖。
共发表评论文章150余篇,约100万字。代表作有:《中国油画280年》,载于1988年《江苏画刊》及《美术史论》第1、2期,获中国艺术研究院1991年中青年优秀论文评奖三等奖;《女儿国的圣歌》,为1992年外文出版社和湖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当代女画家画集》作的序文,1994年《造型艺术研究》第4期转载;《赞硬邦邦的四川小伙》(6千字),载于1981年《美术史论》第1期;《清醒的探索者――李化吉》,载于1984年香港《美术家》第2期;《众里寻他千百度》,载于1984年《油画选刊》第6期;《柳暗花明处》,载于1985年《江苏画刊》第6期;《对林风眠的历史思考》,载于1990年《美术史论》第2期。《对庞薰栗的历史思考》刊于1992年《美术史论》第1期。还有《迟到的青春――三女性的新探索》《如火的情怀,似歌的乐章――油画家闻立鹏》;《夹缝中的常青藤――鸥洋与其画》;《访德国当代绘画大师――吕佩尔茨、彭克、伊门多夫》;《无穷的追求――赵晓沫的艺术》;《中国女性绘画的艰难之旅》《女娲们的义旗》;《追回历史――赵兽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走向自觉的女性绘画》;《决澜社――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先声》;《大海样浑厚宝石般晶莹――徐坚白的艺术》;《与世纪同行――中国女性艺术的历史足音》;《女肖像:是文化的主体,还是文化的“宠物”?》。《油画领地的“新社区”――保定的七条汉子和一名女将》;《走在中西艺术交融的路上――杨佴文的艺术》。《沙耆艺术的文化意义》《涅檠:女神的再生――张温帙陶艺的文化意义》;《女人的艺术,艺术中的女人――王小蕙的雕塑》,《一个女儿的爱一何鄂的创造世界》;《夹缝中的常青藤一鸥洋其人其画》。
王一涵(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99艺术网:作为女性艺术策划人您怎样看待中国的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
王一涵: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不由性别决定,我可能更会关注创作本身。当然,女性艺术家有她们自身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女性视角也可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对于艺术的执著令人钦佩,她们的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很吸引人的组成部分。
99艺术网:女性艺术家的身份会不会给她们带来艺术上的特殊性?
王一涵:不可否认女性艺术家较之男性,在对生活的观察与艺术诉求上会有很大的不同,更为细腻的观察与体验能够为对创作取向的理解提供注释,我们可以更多在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她们对于自身经历的某种诠释,从另一方面而言,诚如我上面提到的,艺术本身优秀与否并不由性别决定,女性艺术家对自身诉求的反应也一定具有所有优秀艺术创作的共同指向。
99艺术网:中西方女性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王一涵:中国与西方在创作环境,艺术家成长经历,艺术诉求上都有很大差异,这并不仅仅存在于女性艺术家的对比中,这是一个涵盖很宽泛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从艺术家个案角度来讨论。
99艺术网:为什么女性艺术家在艺术的高端领域参与的还是比较少?
王一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女性作为参与主体本身在整个社会参与的范畴中,她所占的比例是一定的,这不仅仅是艺术范围之内所能够完全讨论的,女性艺术家较之男性艺术家可能要充当更多的社会角色,这可能是影响女性艺术家纯粹创作状态的一个解释,但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可能更多的要从艺术之外的女性在整个社会参与中的状态来考量。
99艺术网:全球一体化大环境下,融入国际艺术圈,是否需要通过国际交流增加话语权,这个话题看似更社会化,是否需要女性艺术家参与关注?应注意什么?需要作何突破?
王一涵:交流是一种十分有益的体验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交流来更多的彼此了解,这是很有意义的过程。女性艺术家应该一方面不断探索自身不同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在性别角度之外开拓分析与解释问题的视野。
99艺术网:作为画廊的管理者,和艺术活动的推动者,您认为女性艺术家及艺术创作还应得到哪些扶持?
王一涵:我觉得我们要做可能恰恰是削弱这种对女性身份的刻意强调,真正以艺术本身作为评鉴艺术家的核心标准。
付晓东(策展人、空间站总监、《美术文献》执行主编)
99艺术网:您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付晓东:能够不受一致化的生活标准的控制规范,依照自我本心的判断和选择,并在周围人可以容忍的范围。
99艺术网:对您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付晓东:世界上最动听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您的肿瘤是良性的”。——伍迪艾伦
99艺术网:曾经有过哪些偶像或是学习的对象?
付晓东:在我心目中曾经有过很多位伟大的偶像,目前的是崔永元。
99艺术网:为什么会选择艺术这个行业?
付晓东:如果说一种兴趣爱好在长大成人之后,竟然还有可能赚到钱,并被称为“艺术行业”的话,为什么不呢?
99艺术网:您觉得女性评论家在艺术行业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付晓东:我希望女性批评家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她们可以天生感觉敏锐,从来直言不讳,批判但不拒绝权力,直面上帝,对话未来,身挑历史重担,通晓宇宙的奥秘,揭开真理的面纱。但这事儿好像并不随时发生,而且无关男女。
99艺术网:婚姻或是传统意识的束缚会不会影响女性在艺术评论行业里的参与和成就?
付晓东:乔布斯穿牛仔裤会不会影响苹果的股票业绩?
99艺术网:女性在艺术行业中应该如何去实现独立性,或者您认为这就是个伪命题?
付晓东:拒绝潜规则,拒绝钱权交易,坚决反腐倡廉。问题是谁打算来贿赂我们呢?
肖歌(中国当代艺术基金运营总监)
99艺术网:您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肖歌:自由自在,做喜欢做的事情;坦诚相待,有足够的亲情、友情、和爱围绕。
99艺术网:对您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肖歌:“暖冬”艺术维权应该算一件,之前的生活怎么折腾还是停留在自我的小格局内。“暖冬”计划让我认识到到所谓的社会责任感,经历了一段短暂、起伏跌宕的戏剧人生,吃了不少苦之后,对生活、人性、艺术的感悟增加了不少层次。
99艺术网:曾经有过哪些偶像或是学习的对象?
肖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偶像,此刻真想不起来,说明我现在不需要偶像了。但凡比我做得好的人或事,都值得我学习。其实我是个有宗教情结的人 ,真要说绝对的偶像,只有神。
99艺术网:为什么会选择艺术这个行业?
肖歌: 出生于艺术世家,整个儿是在艺术圈里泡大的。想过学文学、做时尚,最终还是顺父母的意,考美院附中,上中央美院、巴黎美院……即便做了艺术家现在又客串做策划,最终还是没折腾出这个艺术圈。
99艺术网:您觉得女性评论家在艺术行业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肖歌: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批评家涌现,客观的说,目前还是处于锦上添花的角色。女性天生感性多于理性,做女性批评家要比女性艺术家更难。
99艺术网:婚姻或是传统意识的束缚会不会影响女性在艺术评论行业里的参与和成就?
肖歌:在中国社会里,这种影响对大部分女性而言是存在的,但也有个别例子恰恰相反。
99艺术网:女性在艺术行业中应该如何去实现独立性,或者您认为这就是个伪命题?
肖歌:是也不是。女性的天性较容易受他者的影响,但这也因人而异的。对我而言,顺其自然最好,当然,有意识时刻保持某种清醒的独立意识是需要的,这在单身的情况下或许更容易做到。
徐虹(策展人)
99艺术网:您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徐虹:富有生气,能经常与自然交流,读书、思考并创造艺术,是我最向往的生活方式。
99艺术网:对您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徐虹:很难说最有影响的哪一件事。在我的记忆中有无数的大大小小的事对我发生影响,有时在当时不觉得,或者没有想明白的事可以在以后的一个偶然机会里会对我的思想和认知、行为方式产生大作用。
99艺术网:曾经有过哪些偶像或是学习的对象?
徐虹:曾经认为罗素是我的学习对象,因为他的那套《西方哲学史》让我读了三遍;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他的《追忆逝水年华》我买了一套半,以后为了补齐当时缺的半套,又买了一套,于是这套书一共买了两套半。以后又有阿伦特、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先后成为我的学习对象,不仅是他们的哲学思考,还有那种生活态度,在思考和质疑中存在的生活方式。
99艺术网:为什么会选择艺术这个行业?
徐虹:我少年时曾梦想当一名博学的“作家”,相当于现在西方那些写传记的作者,既有学问,又有艺术想象力。后来从这种梦想转入艺术,当然是比较方便也没有太大矛盾,尤其是现在写美术评论和策划展览,更是觉得和艺术创造之间是和谐无碍。
99艺术网:您觉得女性评论家在艺术行业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徐虹:女性评论家在西方以及台湾地区都很活跃,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比例也较高,她们在媒体和学术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大陆地区,从事美术批评的女性学者人数还比较少,还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声音,但在今后会有所改变——现在学习美术史、艺术管理等专业的女生越来越多,中国美术批评性别格局的改变是必然的发展前景。
99艺术网:婚姻或是传统意识的束缚会不会影响女性在艺术评论行业里的参与和成就?
徐虹:婚姻生活并不必然地影响女性从事美术批评,关键还在于作为她自身对这一事业的热爱程度以及知识储备,而这又与性格、气质因素有关。因为美术批评的写作也是一种工作,女性也要通过工作来确认自身的存在和价值。这和女性从事其他工作一样。但是,也要看到,从事精神创造毕竟和人类已有的符号象征体系关系密切,尤其是这套象征符号不但充满人类的智慧和追求,也到处可见漏洞和谎言,尤其是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偏见到处可见……所以,不断探索发现问题以及质疑现存话语结构,就成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我觉得,传统意识中的女性应该“顺从”社会主流和不“强出头”的习惯会给女性从事这项工作带来阻碍,尤其是出成果。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女性难以有真正的学术成果。没有成果也就说明女性在这个领域的边缘化和不在场。久而久之,女性自己也会没有自信。
99艺术网:女性在艺术行业中应该如何去实现独立性,或者您认为这就是个伪命题?
徐虹:女性的独立性在于她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尤其是经过自己探索和发现所认识到的世界和人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作为女性存在的问题,包括过去和现在,以及和未来的关系等。如果她没有在这些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人,那何从谈论“独立性”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站立起来,必须通过自己骨骼和肌肉的力量,否者,别人就是将她扶起,她还是会软弱地倒下……所以,作为艺术家的女性使用自己的眼睛观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用自己的感觉和双手描绘和表达她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态度……没有独立性是难以想象的。
廖雯(策展人,女性艺术评论家)
99艺术网:您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廖雯:有权,一点点,有钱,一点点,有闲暇,很多很多。
99艺术网:对您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廖雯:父亲去世。我成人以前,父亲曾经送我去景山北京市少年宫学水墨,和他的朋友学素描,和他的另一个朋友学书法,可是我都逃离了,直到他去世,我都没有问过他,以他个人和美术毫无关系的职业和爱好,为什么一定要培养我学美术?1987年10月,我因为一个偶然又偶然的机会“混”进《中国美术报》当编辑,终于和“美术”发生关系了,父亲却在那个冬天去世了。这让我深感人生如戏谑。
99艺术网:曾经有过哪些偶像或是学习的对象?
廖雯:我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受三个古人影响至深:庄子、曹雪芹、鲁迅。
99艺术网:为什么会选择艺术这个行业?
廖雯:艺术是骨子里爱的,而进入艺术“行业”纯属偶然。
99艺术网:您觉得女性评论家在艺术行业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廖雯:我曾经在电视里看见一则新闻:一些日本渔民要捕杀海豚,几个欧美女生前去抗议,价值观天壤之别,说不清,参与人体力悬殊,拦不住,最后的镜头是女生直接扑到海水里痛哭,渔民一如既往。女性批评家如稀有动物,我20余年的最深感受是孤独和尴尬。
99艺术网:婚姻或是传统意识的束缚会不会影响女性在艺术评论行业里的参与和成就?
廖雯:肯定会的。
99艺术网:女性在艺术行业中应该如何去实现独立性,或者您认为这就是个伪命题?
廖雯:我认为“独立性”不是只就“女性艺术行业”而言的,也不是作为一个目标去“实现”的命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独立性”是“成就”的基本功。以我个人的经验,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才完整,一个是独立的意识能力,一个是独立的行动能力。没有高招,只有一句话:自己选择的,别轻言放弃。
廖雯小档案
独立策展人、批评家,女性艺术研究者。
1961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任《中国美术报》专职记者兼编辑。
1993年起成为独立策划人和批评家。独立策划的主要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游戏情绪》、《性殇》、《花非花》、《生活在宋庄·女性版》、《心斋》、《心房》、《娱乐不死》。与栗宪庭共同策划的展览《后89新艺术展》、《跨世纪彩虹:艳俗艺术》。
撰写主要专著《女性主义作为方式》、《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访谈录》、《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
卢迎华(策展人)
99艺术网:您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卢迎华:现在的生活,尽管困难重重,但它是我能力范围内所能拥有的生活。
99艺术网:对您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卢迎华:我不知道怎样衡量某一件事情相对于其他事情对于自己影响的大小,但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去年10月我母亲病逝,我现在仍然时而觉得轻松,但也很容易突然因为过度思念而悲痛欲绝。经历了这样的生离死别,我开始学习怎样更谨慎地对待每件事情,认识自己,宽容他人和自己,具体地生活。
99艺术网:曾经有过哪些偶像或是学习的对象?
卢迎华:我已经很久没有想过偶像这个词,如果说学习的对象,我愿意向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致敬,这些人从人格和才华上都令人敬佩,从批评家的文字到艺术家的创作以及和他们的接触、交流和工作的经验经常激励和帮助着我。在生活上,我的家人,特别是丈夫和儿子,他们既给我爱,也给我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最好动机。
99艺术网:为什么会选择艺术这个行业?
卢迎华:这曾经不是一个自主的选择,但在艺术行业的工作中,我总是体会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虽然路还很远,但我仍很愿意继续这个体验和旅程。
99艺术网:您觉得女性评论家在艺术行业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卢迎华:我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更愿意想想我们每个人在有限的能力和范围内如何具体地工作,如何更有建设性地工作。批评家在这个行业中和艺术家一样是创作者,只有忠实于他/她的工作才能更有益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99艺术网:婚姻或是传统意识的束缚会不会影响女性在艺术评论行业里的参与和成就?
卢迎华: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关联。我不认为需要将两者对立或者隔离开来看。
99艺术网:女性在艺术行业中应该如何去实现独立性,或者您认为这就是个伪命题?
卢迎华:不止是女性,每个人都应该争取独立地工作,独立地思考,这的确不容易,障碍不是性别,也不是行业,往往是自己。我想自觉性的培养和平等的心态可能是实现独立性的一种方式。
翁菱 (《艺文中国》主持人)
翁菱小档案:1967年出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9年以来先后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6年始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画廊,策划并举办了“赵无极六十年回顾展”等近40个海内外重要展览及交流活动,获得学术界高度关注。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组办“赵无极六十年回顾展”。 2000年组建北京当代视觉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绘画、雕塑、环境、影像、建筑等各类当代艺术的宣传、推介和经营工作。 2001年策办“新形象·中国当代绘画20年”大型巡回展,使1981到2001年间有学术代表意义的二十位当代中国艺术家首次以群体形象亮相中国。曾数次受邀访问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及德国著名学术机构并做学术讲座。在当代中外文化交流、艺术家推介、活动策划及实施、艺术品鉴赏及环境艺术评估等方面享有广泛声誉。2002年始任上海 外滩三号沪申画廊总监。 翁菱在旅游卫视有一档叫《艺文中国》的节目,她采访了诸如蔡国强、谷文达、谭盾、朱哲琴、何训田、王小帅等等当代对艺术界、音乐界或者电影界有影响力和艺术家。也挖掘出他们的另外一面和对生活或者作品的思想和哲学。她的节目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了解高端艺术的平台。
翁菱做事业,为了一个浪漫的理由
翁菱的历史一直轰轰烈烈,早年在上海把沪申画廊打理得有声有色,后来去北京,被评论界称为“北京最出色的画廊主持人和策展人之一”。不可否认,她的确是中国当代艺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这样一个女人在生活中,带一点南方口音的舒缓,一支口红,一支眉笔。每天花一分钟化完妆出门。她说:做事业,是为了一个浪漫的理由。生活也需要有浪漫的秉性。就像十几年间,她就几乎把北京城“走穿了”。喜欢慢生活,喜欢走路,喜欢给一切留有浪漫的余地。
接手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总监之后,翁菱便真实地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在如此接近中国权力中心的地带开办一个当代艺术中心,是为了什么。于是她着手筹办了天安时间的第一个展览“我们在这儿”来回答这一切,经历的丰富始终没有改变她做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真诚。翁菱总是尽可能真诚地面对自己,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兴趣。
在生活里,坐飞机每到一处陌生城市,她总能凭借灵敏的“嗅觉”发现当地最有趣的酒吧、饭馆、建筑师和设计师。没有对旅途劳顿的抱怨,只有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这种随遇而安,始终追寻自己的兴趣点,恐怕正是翁菱平衡生活与工作的诀窍。“我喜欢享受,并注重细节。”有意思的是,她对生活的感悟通常能反映在她策划的主题里,比如,正是出于对生活空间的兴趣,翁菱于2002年参与组织了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艺术对于她来说,已非工作,而是一种思考方式和传播手段,是生活的一部分。又比如,作为纽约新世贸7号楼“中国中心”的艺术总监时,她在纽约四处游走,收集所有感兴趣的信息,来挑选最合适的设计师,艺术品等等。生活和个人情趣成为了工作的助推器。
翁菱认为女性策展人不同于男性的最大所在,是承受名利的压力要小得多,可以更真实地做自己喜欢的艺术。处女座的性格使她不断追求完美,但同时又认识到没有所谓完美。翁菱说自己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随时可以放下工作,如果不喜欢,随时可以不做。正因为此,却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恐怕正如佛家所说,无所得之心。这种良好的心态使得她可以自由地游走在艺术和生活的两端。
艺术是开放的,只有打开心灵,真诚地去了解艺术本身,才能真正地爱上艺术。同时要相信专业人士的眼光,这是翁菱给予爱好者和收藏家最好的建议。
孙宁(站台中国总监)
99艺术网您: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孙宁:有时安静、祥和、懒散,有时紧张、刺激、新鲜的生活。
99艺术网您:对您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孙宁:妈妈在我7岁的时候开始让我正式学习画画。
99艺术网您:曾经有过哪些偶像或是学习的对象?
孙宁:没有。
99艺术网您:为什么会选择艺术这个行业?
孙宁:热爱!
99艺术网您:您觉得女性评论家在艺术行业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孙宁:跟男性评论家一样的角色。
99艺术网您:婚姻或是传统意识的束缚会不会影响女性在艺术评论行业里的参与和成就?
孙宁:不会。
99艺术网您:女性在艺术行业中应该如何去实现独立性,或者您认为这就是个伪命题?
孙宁: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