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民制:
产生于4世纪末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经济组织形式。部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组织生产。对于外来的部民,往往保留其原有的内部结构。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予,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高于奴婢。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大化改新原则上取消了部民制,但有些边远地区仍实行部民制。
推古改革:
6世纪末、7世纪初日本推古朝摄政圣德太子主持实行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定冠位十二阶,规定晋升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颁布宪法17条,该法吸收中国诸子百家和佛教思想,规定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名分等级、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派出遣隋使,直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宣扬佛法。推古改革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因此新政治设想很难实现,但是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地位,学习了中国先进文化,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条件。
大化改新:
646年,孝德天皇宣布实行的国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施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新税法等等。这些改革的纲领实施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改革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使留学生的支持下,以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改革使政权成为为新的封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也为日本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壬申之乱:
672年,日本大海人皇子与大友皇太子因争夺皇位而进行的内战。671年,天智天皇剥夺了大海人皇子的皇位继承权,另立庶子大友皇子为太子,反对改新的保守派势力掌握了权力。次年大友皇太子即位天皇后,大海人举兵造反,在32年内就消灭了大友朝廷,随即即位为天武天皇。这次内战是该新派和保守派的一次决战,大海人的迅速胜利反映了改新是时代的要求。随后天武天皇全面推进改革,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班田收授法:
646年,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宣布土地分配制度,即班田制。具体做法是:6岁以上的良民,授予口分田,男子每人两段,女子为男子的2/3,6年一班田,口分田不准世袭、买卖或转让,死后归公。此外还按户非给均等的私人宅地和园地。班田农民须对国家负担租庸调等赋役。对贵族官僚则班给相应的位田、职田、功田或赐田等。通过该制度的实行,日本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确立起了封建的剥削关系。
《大宝律令》:
701年,日本文武天皇统治时期,日本参照中国律令制编成的第一部法典。该律令的颁布标志着大化改新的完成。随后在其基础上于718年颁布了《养老律令》。在律令中规定了日本的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是该新派新兴封建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和统治工具,确立了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基础。
三世一身法:
723年日本政府颁布的鼓励开垦荒地的法令。规定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于是贵族、寺社和农民都积极从事开垦,耕地面积迅速增加。由于贵族豪强可以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占为己有,因此该法令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
不输不入权:
8世纪末日本庄园制开始发展建立之后,皇族、中央贵族和大寺社的庄园享有的特权。即免除捐税和拒绝地方官吏对其庄园行使行政权。后来一般令著为了获得这种特权,经常把自己的庄园寄进给有势力的中央贵族或寺社,同时向他们缴纳一定的年贡。该特权的实行使庄园日益成为不受政府支配的独立王国,于此相对应的是天皇权力衰弱,律令制国家逐渐解体。
摄关政治: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藤原氏以外戚地位进行统治的政治体制。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天皇幼时,由摄政代行政事,天皇年长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辅佐天皇总揽政事。866年藤原良房任摄政,887年,其子藤原基经改任关白,为摄关政治的开始。藤原家族则被称为“摄关家”。地方领主为了得到荫庇纷纷向摄关家寄进庄园,寄进地及庄园成为了摄关政治的经济基础。1086年后摄关政治逐渐为院厅政治形式所取代。
院厅政治:
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由法皇(太上皇)亲掌国政的政治制度。始于1086年白河天皇为抵制外戚藤原氏,让位于年仅8岁的崛河天皇而成为太上皇,在居处建立院厅,国政大事悉归院厅。他执政四十余年,奠定了院厅政治的基础。自1086年院厅建立至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的百余年间,史称院政时代。院政出现后,摄关政治开始衰落,但是院厅政治已经不能回复律令时代中央集权和天皇至高的权威。镰仓幕府建立后,院政时代宣告接受。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形式,又称为武家政治。将以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称为幕府,在这种政治形式中,幕府的实际权力要远远超过朝廷和天皇。幕府政治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中经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镰仓幕府:
1192年关东武士首领源濑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后在镰仓设立的幕府。镰仓幕府是以将军为首,御家人为骨干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握有实权。源赖朝死后,幕府大权由外戚北条氏控制。此后幕府权力逐渐超过朝廷,甚至干预天皇的继承。1232年公布第一个武士政权成文法《贞永式目》。幕府后期,外部有蒙古的入侵,内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333年后醍醐天皇联合不满的武士贵族消灭了镰仓幕府。
御家人制度:
镰仓幕府开始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的制度。武士作为将军的家臣,尊称为“御家人”。将军对御家人赐予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利益,称为“御恩”。家臣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服军役的义务,称为“奉公”。没有和将军结成这种主从关系的武士不承担这种义务关系,但是作为臣民必须接受将军的管辖与指挥。御家人制度的实行没有消除将军与武士之间的矛盾,此后幕府的内乱不断发生。
《贞永式目》:
1232年镰仓幕府制定的有关武士的成文法规。内容共51条,涉及土地、继承、职守和民事、刑事、诉讼等诸多内容,并以“忠”、“信”等封建道德观念作为社会的最高理想。它不仅是幕府统治御家人的基本法则,也是广泛使用于整个社会的施政大纲。由此统治阶级内部的各个集团、阶层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促进了日本社会的秩序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室町幕府:
1336年足利尊氏不满后醍醐天皇的政策,攻占京都后开设的幕府。后醍醐天皇则逃亡京都以南的吉野,形成南北两个朝廷的对立。至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幕府达到全盛。1392年幕府灭亡吉野朝,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室町幕府将军直辖领地较少,统治各国的守护大名具有强烈的地方割据性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统治时,爆发应仁之乱,日本从此进入战国时代。1573年织田信长灭亡了室町幕府。
应仁之乱:
1467年,因为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的继承权问题而在日本爆发的全国性的封建大混战。战争双方分别是以细川胜元为首的东军和以山名宗全为首的西军,几乎所有的守护大名都参与了战争,混战持续了10年之久,京都附近地区划为一片焦土。应仁之乱后,日本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
一向宗起义:
1488年爆发于日本加贺国的人民起义。一向宗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这次起义人数多达三十余万人,起义者打败了当地大名的军队,此后约90年间,加贺国一直为一向宗所控制,影响波及东海和近畿一带。一向宗起义直到1580年才最终被织田信长镇压。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实现日本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织田信长:
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封建领主。1551年继承父业,数年后成为尾张国的大名领主。桶狭间会战胜利后于1562年与三和的德川家康结盟。1568年拥立足利义昭为室町幕府第15代将军,掌握实权,随后逐渐成为中部日本的霸主。1582年,遭部将明智光秀的突然袭击而自杀,史称本能寺之变。执政期间,鼓励自由贸易,打击寺院势力,准许天主教传播,采用西方火器改革,推行兵农分离,为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日本统一初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