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海波(Hai Bo)

海波(Hai Bo)

2010-05-25 12:59:06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海波

简历
海波,1962 出生于吉林长春
1984 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
1989 结业于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展
2004 

“海波个展”,Max Protetch 画廊,纽约,美国
2002 

“海波摄影1999-2002 个展”,艺术文件仓库, 北京
“海波摄影个展”, 澳门艺术中心, 澳门
1991 

“西藏”摄影作品展, 吉林省博物馆

联展
2005年 

“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
“中国当代摄影及录象”, SM’s Stedelijk 博物馆,新西兰
“NOORDERLICHT 2005摄影节”,荷兰
“物质分类”展,温哥华博物馆,加拿大
“麻将-乌利•希克中国当代艺术收藏”, 伯尔尼美术馆,瑞士
2004年 

“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及影片”,纽约摄影中心,纽约,美国
“中国当代摄影及录象”, Kunstmuseum Wolfsburg 博物馆,德国
 获意大利第55届 MUSEO MICHETTI FOUNDATION 奖 
2003年 

“阿尔艺术摄影节”,阿尔,法国
“开放的天空”,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2年 

“海波摄影个展”, 澳门艺术中心,澳门,中国
“中国当代艺术展 - 红色大陆”,光州博物馆,韩国
“广州三年展 - 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9-2000),广州,中国
“海波摄影1999-2002个展”,艺术文件仓库,北京,中国
2001年 

“中国表情”,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49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瑞士 
2000年  

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北京,中国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中国
1995年 

“第七届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台湾,中国 
1991年 

“西藏”摄影作品展, 吉林省博物馆,长春,中国


艺术家作品

1993年,照片上风烛残年的老人是我的奶奶,她于同年去世。风景是她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她每天都面对的情景。我偶然拍到了这张落日时的照片。我把它送给她。
1998年,照片上沉睡的人是我的父亲,在一个阳光扑朔迷离的下午,我拍摄了这两张照片。旁边的风景是父亲少年时代的故乡,他曾数年无数次走过这条路。
2000年,照片上的少年是我的15岁的儿子,(他的长相与我及其相像,恍惚之间他好象是我,我好象是他。)黄昏中的风景是我们现在的家。 ——海波


根据海波的自述,在三联作品《黄昏》中,他将自己的奶奶、父亲、儿子的影像与他们生活中一个密切相关的地点拼贴起来,—临终前的奶奶和她居住过的杂乱院子,睡去的父亲和父亲曾每天走过的故乡的道路,沉思的儿子和他生活的城市楼群—联幺的纽带就是亘古不变的黄昏。海波对于生命在面对无始无终的时间时,所感到的恐怖念念不忘,而在这组作品中,他又加入了空间的因素。时空交叉,构成了冰冷的历史,而活生生的人反而缺席了。他所选择的死亡、睡眠、沉思的状态,也使作品愈加耐人寻味。祖辈、父辈与后代,他们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见证,更是一种生命延续的象征,平凡的影像也就成了个人历史的碑铭。 

 

三姐妹

他从97年底开始拍摄的《他们》系列,由11个单独的作品组成,有肖像、群像、家庭合影和风景。艺术家对老照片进行了亦步亦趋的重拍,背景还是原来的背景,人物也依据原来的位置,而逝者的位置则以空缺表示,新旧对比,产生强烈的震撼,时间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令人叹谓。艺术家以平静而朴素的手段,将成长的隐痛和对流逝的困惑有力地传达了出来,也展现了他悲悯的人文情怀。

她们

她们

终身纪念

从1982年开始,海波就开始在他的居住地——中国东北的农村拍摄。起先拍摄的风景把他对社会主义俄罗斯风景绘画的强烈憧憬带了进来。之后,海波又从家庭和朋友的时间变化中去寻找某些历史痕迹。在《桥》、《他们》系列等作品中,他试图在历史变化中恢复由于岁月变化而产生的痕迹。他找来六,七十年代百姓合影中的原人,请他们按照原照片的构图在原地重新拍摄一幅新合影。今与昔的巨大差异折射出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在人身体和精神上刻下的痕迹。

处理“历史”与“变化”的主题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把“历史”当代化了。“历史”不仅是一个甩不开的包袱,同时她也成为这块文化释放想象力的最重要的资源。与其他艺术家不同,海波想用一种“不变”来展现一种“历史”的“变化”。这里充满着一种个人乌托邦的行为和想象。据悉,他拍摄的范围仅只距他家方圆几百米。这是他记忆最深切的地方,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爱情

爱情 Love,2000-2003

以新旧照片的对比并置而广为人知的艺术家海波是中国目前最为活跃的以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国际知名艺术家之一。海波的作品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伤弥漫并感动着他人。他的《爱情》系列,以象征了爱情永恒的99(与“久久”同音)幅装在小相框中的照片,密集展示了城市空间中情侣们的丰富多样的感情表达方式。他的这些照片让我们发现,只有城市才会给予人们以如此自由地表达感情的可能。在展示一种美好的同时,他也暴露了摄影的窥视的本质与力量。他同时还把被他放大并且做得很“旧”的他父母亲过去的爱情照片与这些当代“谈恋爱”照片并置一起,呈现不同时代表达感情的方式的变化并抒发由时间流逝所引起的感伤。与他的老照片系列一样,他仍然追求以一种无风格的风格来平静地展示时间无坚不摧的力量以及他个人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本质思考。(顾铮)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新媒体艺术“对话”公共空间

新媒体艺术“对话”公共空间

2009-10-18 23:44:13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梁佳


 

  艺术作品对公众空间的占用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当电子艺术飞速发展之后,新媒体艺术该如何进入这一空间?9月10日开幕的2009上海电子艺术节也许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在即将开幕的分项目上,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外还将呈现一个20米高的大型装置,相关人士表示,这将是一次新媒体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对话的尝试。

  早报记者 梁佳

  回顾经典

  文献梳理与艺术交流

  和以往两届电子艺术节一样,新奇的作品往往成为吸引人的关键因素。不过在此次的分项目——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完美幻觉”上,除了视觉感受之外,更希望给观者带来一种沉浸式体验,“这次的作品没有往届那么大的体量,没有那么大的声势,相比更为温和,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让人们进入艺术的欣赏境界,所以称为‘完美幻觉’,希望作品更人性化。”策展人之一颜晓东说。吴珏辉作品《3号景点》是一件互动影像装置作品,观众所看到的中国传统水墨中的山石是经过数码处理过的纸屑被投射在半透明织物上的影像,当观众靠近观看这些画面时,他们会发现山石间有人在穿行,近距离观察时才会发现,在山石间穿行的正是他们自己;艺术家尼克·艾文科为上海豫园中多孔的不规则石块所着迷,他依靠灵感和电子技术创作了当代数字化的石雕,这种最新的数字印刷技术让艺术家可以在其他造型的范围内创作造型,这种作品被称为流体建筑(BlobArchitecture)。

  除了中外作品展示交流之外,eARTSBEYOND-上海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则邀请了国内外多家致力于新媒体艺术收藏的画廊参与展览,作品贯穿四十年的媒体艺术史,见证了电子媒体艺术实验的轨迹。

  走向市场

  新媒体艺术与公众空间

  事实上,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雕塑作品常常以永久性保存为目标,占据着视觉空间的显著位置,作为公益项目的一种,它在美化环境的积极作用之外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它可能妨碍了城市的未来规划,无法轻易更新和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协调。“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是可以随时变换、拆除或者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另外,由于新媒体的技术含量较高,许多非艺术家也可进行参与,对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是有帮助的。”项目制作人李振华说,“但比较可惜的是,现在的新媒体艺术能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并不多,它还处于一个实验阶段。”

  除了那些在建筑之外闪烁的电子屏幕之外,几乎很难觉察到新媒体在生活中的存在。不过,在eARTS的研发基地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衍生的电子“产品”:电子画廊将艺术作品保存为数码作品,镶嵌在墙壁上,用手触摸即可替换画面;电子屏风上中国传统的三联画变得触手可及,它可以随时调整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电子沙盘以投影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利用“GoogleEarth”即可成像,并可用电子棒随意圈画、更改……所有的展示项目均已投入生产,虽然造价不菲,但随时可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与单纯的绘画、雕塑相比,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运用上远远超过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据悉,2010年的上海电子艺术节还将延续对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城市规划的关注,通过涉及公共教育、公共环境设计等方面的文化项目,探寻服务未来生活的更多空间。

  “创造舒适维度,而非物理性的侵占应该成为新媒体在公共艺术项目开发的目标之一。”项目制作人李振华说。

  打破垄断

  艺术可以路途宽广

  李振华认为,当前公共文化的低端化倾向和流俗现象日益明显,这正在构建着全球的当代文化景观。“新媒体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未来希望的角色,这个角色可以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它需要将艺术与科技整合,同时,它也在逐渐构建新的社会形态。从1960年代开始的未来主义的全球化倾向,新媒体从科技未来观、新媒体建筑、生物艺术等等方面注入了更加现实的元素。新媒体艺术正在向着一个超越当代艺术范畴的维度前行。在先前的基础上融合方法、知识、经验,为新的媒介、混合的知识跨平台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援。”

  他说,跨学科结合有很多好处,“比如运用在教育上至少可以打破学院的单一框架,学理科的人也可以来搞艺术,甚至做得更好。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参与艺术设计,而网络等技术的发达可以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一些非精英分子可与精英分子并行,从这一点来说,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精英的垄断行为,让艺术变得路途宽广。如果想像力能借助科技来实现,那就更好了,当然,在艺术教育方面还需要培养和实验。”

  ◎ 记者手记

  艺术是否需要技术化

  在世人看来,艺术与技术似乎总不那么相干,然而,自行车的“祖先”、潜水者的呼吸器械、悬挂式滑翔机、传动装置、军用坦克……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才华的画家达·芬奇就同样是位发明爱好者,他遗留的设计草图在今天被实践着,这些在今天看来依旧伟大的发明正在维也纳艺术中心举行。

  当电子画廊、电子屏风和触摸式展柜、沙盘在人们面前展现时,人们更愿意将它定义为一项技术发明而不是艺术品,在传统观念中,艺术可能只是架上绘画、雕塑等古老的技艺范畴,并成为极少数人才享有的欣赏权利。19世纪,摄影、摄像的发明使得艺术作品可借机械来复制,它使得较多的观众可欣赏画作,同时它也改变了艺术的一个特质:艺术品有心要接近观众,而科技也正奋力地催生着某种新的艺术形式。

  便捷的生活似乎是一种特权,无需过多拷问。但如同所有技术发明都会带来双面效应一样,技术是否真能将生活变得更美好,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在艺术不断融入生活的时候,当它借着技术的快速更新功能飞速前进的时候,如果所有的艺术都变得令人目眩而惊讶的时候,古希腊时期所崇尚的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就将成为永远的悼念。

  或许,让艺术更为艺术是保证它血脉不断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它应该拥有一片方寸土地以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使得在技术文明发达时的人类心灵不会受到太多的负面压力。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