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流派 > 后感性

后感性

2008-03-17 17:33:44 来源: artda 作者:artda

后感性

文/邱志杰

什么是后感性?后感性是剃须刀在胸El拉出血道,你没有感到疼痛却有一种报复的兴奋;后感性是你注视年迈的父母却疑心自己血缘的纯正;后感性是街上 的每一个人都长得和你毫厘不爽;后感性是“多利”和“伟哥”;后感性是网络爱情。后感性是正在从你心底不可抑制地滋长出来,你不想承认,你无法命名的东 西。

后感性是一种可能

    我们是历史决定论者吗?我们将以“当代”的名义使后感性成为理性选择的结果吗?它是大势所趋的现实将我们推去的方向吗?因为卫星电视把几十个频道硬塞给我 们,我们的指尖在各种遥控器上弹钢琴一般高速地点击。因为深夜上网的习惯我们已经半个月没有看到早晨的太阳。摩天大楼的电梯不断让我们超重和失重,喷气式 客机使时差的概念转化为一种身体的不适。因为克林顿的绯闻,因为东南亚金融风暴,因为所有这一切,因为人类成了后人类,所以人类萌生了后感性,所以后感性 是在劫难逃的,所以后感性是万众一心的。这种“因为一所以”的决定论模式跟所谓“卡通一代”的思路同样是一种肤浅的未来主义。

    在美学上早就被批倒批臭的机械唯物主义,难道竟会是对的?事实上,我们在卡通片和电脑游戏中体验到的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感觉,那无非是恶魔、英雄和需要拯救 的人们之间古老的故事,依据着普洛普所分析的民间传说的永恒结构。而20世纪的绝大多数电影只是把各种传统艺术样式所抛掉的东西:叙事性、戏剧性和性格还 原等,当作宝贝拾了起来,并以文化传播的工业方式加以放大。这里面没有后感性,只有古老的理性——赚钱。认为街上染过头发、穿着银圈的小烂仔们是后人类, 认为电子游戏玩多了就会玩成新艺术,未免太耸人听闻了。

    这里不过是古老的赌性和文身风俗,而人性依然故我。我想说的是:新技术和它所带来的新环境——新的经济生活方式,比如黑客在网上打劫银行;新报的政治生活 方式,比如新的言论自由概念和出版概念,这些将是后感性萌生的土壤。但后感性不是一种结论,甚至也不是一种预言。后感性更像一个陷阱,你可以往下跳,你也 可以绕着走。事实上发生的是一种决定或一种心灵的进化——已经有一些人在作出一种改变。我甚至相信,首先是这样一种心灵的出现才孕育了改变我们世界的物质 力量。后感性不是未来情感模式的样品。它既不赞美技术也不诅咒技术。它不信任未来,但也不信任过去。后感性不是原始崇拜,不是本能对教化的优势,不是被文 明压抑的无意识的宣泄。后感性与今天有关,它是一种可能性。

后感性是一种症状

    后感性是一种边缘化的精神状态,却不是一种另类文化。现代文明中的另类概念崛起于18世纪的个人主义思想和19世纪的波希米亚生活方式之中,经过20世纪 反类似美式的合法化,今天已经以浪子的嘴脸成为权力父亲的民主幌子。从牛仔到朋克,另类由社会转型的化力蜕变成为促销的王牌。因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另类的乌托邦成为与选民相关联的神话,在世界各地胶合亚文化群落,为信徒们提供偶像的力量。

    但是,另类文化永远是一种自恋的文化,是与它的主流文化假想敌同样自恋的文化。主流与另类扮演着敌对的角色,却共享一种精神状态:明确的自我认同。另类和 主流爱恨交集、暗通款曲,共同维持当代的精神秩序。这种秩序的核心是身份的表达,它保证每一种身份获得空间和发言权,只是空间事先按身份的定位分割过,发 言权是认命之后领到的蛋糕。这种表达是身份的不断明确,不断强化,不断自我复制。

    只有知道自己是谁,与别人不J司,才知道自己是另类。可是,在此之前呢?对于认同的根本问题,另类的庇护所还嫌太小。在后感性状态中,我们面临的是自我认 同的先天缺失或人为搁置。不是在认同完成之后使用艺术去表达这种认同,而是用艺术本身去进行这种认同——也许认J司的概念是误导的,它意味了一个普遍模型 的存在,但模型本身是虚构,是试图深入后感性的心理负像。后感性是在一个解体的但也是唯一真实的人性或自我语境中的精神现象,后感性是没有感知主体的感 性,或是感知行为对主体本身的改写。

    后感性是对自我进行反思性监控和人为干预,将未来的不确定性作为身份的风险(risk)参量加以炫耀。它对身份和类型不断地退出,不断地策划和发动对于自 我和经验的再陌生化。后感性是从来没有完成过的镜像阶段,是被无限地延长到一生的青春期,是与自我的想像关系,是揪着自己的头发飞向天空的尼采的癫狂,因 此,后感性是一种症状。

 后感性是一种能力

    后感性不是理性认识,但也不是纯真的感性,因为主体尚待想像和构成,我们不知道如何感知,又是谁在运用理性。后感性反对理性,因为它沉浸在困惑、迷失、陶 醉和感慨的层次而拒绝进行判断。它是对事物的体验,是从事物内部发现自己。后感性反对感性,因为它穷尽了分析、归纳、推理和假设,它是理性知识重新成为感 觉与材料。

    后感性不是无意识,无意识是意识之的潜行者,而后感性是意识的上层建筑,是意识的可能性,是意识行将成为的东西,后感性是大彻大悟,后感性是活跃的生活。 我们从无意识的混沌和欲望中破土而出的感性是冲破自我囚禁的外壳对外部世界的首次发现。而我们对感性材料深入的思考将之提炼为理性,从而进入了世界的普遍 形式。借此理性我们由此知彼举一反三,再次扩大了生命的疆域。后感性是使理性知识突破认识论框架,是经过理性整形之后感受力的高度尖利和急速游走,是由知 识建构所开发出来的感觉内容,是对自我的最终决裂,是生活在事物的关系之中,是在行动中获得的存在。

    感觉更多地受到人种、年龄、身体状况等生理因素的制约,理性知识更多地由教育、文化、语言范型和阶层等社会因素控制,后感性则取决于偶然性机缘和想像力的 影响。它在感觉和理性认识穷尽的地方开始工作——意识是后感性的无意识。后感性以讲道理的姿态塑造不可能的感觉,以感性的姿态进入理性的迷惘,但不是谁都 会成功,因此后感性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能力。

    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后感性首先是对观念艺术的反驳。它所放弃的包括表明明确的意识形态立场的文化评论行为,如环保、动物权利等;包括表达明确的身份认同的 女权艺术,××代艺术、×X地域艺术等归属界定;包括对既已发生的社会、文化事实进行写实或变形描述的新闻艺术;它尤其反对使艺术沦为理论工具的虚假的知 识诉求。相反,后感性是体验的亲身性、现场性、综合性和不可还原性。

    其次,后感性对体验的强调不等于认同于表现主义的本能反应。在它看来,本能的刺激不管是以血腥暴力或以冰冷极端的形式出现都仍然是一种常规体验。后感性借助于常规体验最终则进人体验的裂隙与张力,成为对本能的重新定义。

    再次,后感性作为想像的构成在艺术活动中首次完成。它与事先的生活经验无关,相反它与生活经验中的某种匮乏有关。正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现实对象能满足这种匮乏,后感性成为一种欲望,最终在现实情境中成为艺术形式。

作为艺术现象的后感性目光集中在三个地带

    挪用德里达的延异概念表明这样一种企图:变异从本能的内部生长出来,既是一种人为改造,又是一种自然延伸。从具体情境中身体的支离感与构成感,到人我关系 中身体的被控制感与被夺感。从自我关系中身体的客体感与非我性,再到妄想中身体对快感与厌感的虚拟。延异的身体经验通过自然或人为地出现在肉体上的各种症 状探索灵魂和肉体二元模式之间的中间地带,传统的灵肉分离不是灵魂高尚肉体肮脏就是对之的颠倒——灵魂痛苦与肉体的欢乐相对。而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及其统 一性尚待积极的感受。后感性是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的二位一体,后感性就是一个难言的表情——表情属于肉体,还是精神?

 构成性记忆与想像

  后感性在一个际遇者身上体现为对记忆的想像性构成。这里发生的不是遵循快感原则的自然遗忘机制,而是对改变情境的现实后果的干预。这种干预使记忆非客观化 而满足于主观印象,并排除了从信息值上对之加以还原的要求。由此记忆成为一个不可盘点的库存,每一次记忆的行为都改写了记忆,因此记忆越来越晦涩地成为隐 喻与谜团密布的幽暗地带。与此相应的是对可能生活的虚拟体验。这种耽于妄想的生活方式正在越来越成为与残存的现实感的告别仪式,并与未来建立起一种明智的 交往。明智体现在它始终注意了虚拟的游戏性质,用借用的情境和角色学习可能的生活风格。我们将如何恐惧?我们将如何亢奋?我们将如何寂寞?我们又将以何种 方式等待?在虚拟之中,后感性摆脱了单一想像模式的偏见,同时升华为一个事不关己的观望者。

 情境的整体性震颤效果

    后感性不可能自我界定为某种听觉、视觉、味觉、运动感等具体的感官艺术类型,甚至也不是所有这些感官通道的相加或综合。震颤是整体性地从情境中无声透出的 氛围,起作用的不是某一感官而是感官之间的关系。是由精确的设计或突兀的偶发将来访者逼人困境,使之失去分裂地感知一个情境的必要距离,这种距离是他作为 明晰的自我所不可或缺的。此时此刻由于卷入一个黏稠的情境,来访者自我的现实性连同他确信遇到了掠夺,他被抛入运动性情绪感染之中,就此而言,后感性是一 种通灵论。

    因此,作为一种艺术现象的后感性与观点无关,与立场无关,与性别无关,与职业无关,与家属无关,与理论无关,与生活无关。后感性与冲动有关,与词语和运气有关,与光线有关。然而,归根到底,后感性又不是一种艺术现象,因为它将不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群人。

上一篇: 青春残酷绘画  下一篇: 卡通一代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