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80年代中国美术批评为研究选题的博士论文已经基本做完,我所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1980年代的艺术批评与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紧密相关,艺术批评何以自觉?其中,比较关键的两个部分一是1980年代中国美术批评的主题及其意义,另一是与美术批评可成互文关系的观念形态。这些问题人们可能都较为熟悉,但未必深究,我在论文中将它们作了深入地清理。以下内容为论文答辩陈述的中间部分,稍作整理,省略首尾,曾答应学友,遂发表于此。
第二章 1978-1989年中国美术批评的主题是什么
1. 我从批判“四人帮”、真理标准讨论、与“伤痕”相关的批判、“突破禁区”与调节、“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清除精神污染”对现实主义重构、马克思主义艺术强者等相对独立又关联的七个方面来结构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问题指涉一种主导性质的文艺观其自身语境的变迁以及受到其它观念形态冲击而引发的调节,但调节并非颠覆,而是重构;其中,重构意义的批判的价值在于现实主义问题本身的“拨乱反正”,澄清现实主义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以及解放艺术表达手法。重构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核依然是马列宁主义的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观,衡量标准依然在于是否将前者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并坚持“二为”路线。
2.我从讨论前的语境、关于中国画问题的一封信、“丁香好,牡丹也好”与中国画创新、“更新换代”与“穷途末路”、传统再发现与多元化等五个有内在关联的部分结构了以创新为主题的中国画问题。中国画问题指涉革新“国画”之命,或曰如何创新;其中“国画”、“中国画”作为术语的使用历史及概念指称范围的变化与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干预紧密相关,其影响波及传统文化形态的存毁,尤其是建国后中国画概念内涵进一步所缩小带来的结果;在1978年之前,作为画种的中国画概念所指称的艺术形态中,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技术和思想被否定。因此,围绕中国画创新的问题意识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古代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和思想形态,如何使中国画的演进摆脱被束缚的状态以及如何使中国绘画传统思想体系作为创新和变革的前提。
3. 形式美与抽象美问题指涉美术创作形式的变化所引起审美问题的价值变迁,也就是如何衡量非写实手法、非宏大题材或非被标榜的现实主义的美术创作。从这个问题意识的外表看,主张绘画应该从单一的写实主义及其固定的模式中摆脱出来,探索和丰富艺术表现的方式和面貌,并将艺术之美归结为艺术形态的形式之美和艺术言语的抽象之美。在艺术以及艺术作品被历史地赋予三大基本社会功能中,审美功能一度沦为认识与教育功能的附庸,审美功能被贬低为一种美饰方式,艺术的审美意义基本取消;而形式美与抽象美问题之争,侧重于对艺术的审美功能的注重,意味着将会取消或削弱艺术作品主要用来传播意识形态的意义和功用,并由此而引起论争,而论争的焦点则敏感地关乎艺术创作的社会属性。
4.我从“自我表现”作为问题的呈现正反合三个逻辑关系与历时性的演进阶段来结构自我表现问题。自我表现问题指涉是艺术表达的个性化与意识形态同一性的矛盾。伤痕文学、拨乱反正、破除现代迷信、思想解放的语境促成关注个人命运的人道主义与存在主义的艺术创作思潮,重新发现和关注作为个体之人的心理状态和命运,关注个人价值和意义,认为绘画应该表达自我,引起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注重自我价值与兴趣的倾向被看作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体现和精神污染。从自我表现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实际演变来看,主张自我表现的观念及其艺术实践,是新潮美术或当代艺术在思想理念层面的前奏。
5.我从1978-1984年思想解放之潮中的画会与展览、1985-1986年的区域与群体现象以及1987-1989年多向化的新潮美术之后等三个阶段的演进或逻辑化部分结构了新潮美术问题。新潮美术问题指涉中国当代艺术的1980年代:以思潮特征、社会运动的形态和浓厚的理论气质显现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新的美术思潮波及范围非常之广,对于长期处于单一化知识体系和单向度认同的人们而言,任何之前被排斥的思想体系都有被当作新事物的可能,并就此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得以产生的源头和前提。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中,多元化价值观的合法性陆续成为可能并变为实事,关注思想理论的热潮成为此一时期的艺术批评的外表,人的理性与自由、观念更新、现代主义倾向的艺术探索等关键词及其指称的问题,成为艺术表达的中心话题,并一定程度地标示思想史启蒙之潮。
第三章 艺术批评与观念形态的互文问题以及艺术批评作为言语行为的一些问题
1. 与1978-1989年中国美术批评成直接或间接互文关系的观念形态,这篇论文所及五类,它们是:
(1)社会达尔文主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赞成社会进化论并将它演绎到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之中,从他们的理论的外表看,历史的演进被描述为一种递进的路线,从其内在看,则是历史的阶级斗争本质论。阶级斗争的本质论通过《讲话》在艺术界得到强化,艺术批评变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在1978-1989年的中国美术批评史中,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文艺批评的界定,不管在哪个层面上都是艺术批评实践的具体语境。
(2)存在主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语境中,存在主义存在社会属性问题,它与无产阶级的哲学是对立的。但是,存在主义之所以能够“热”起来,主要的原因与其关注人的具体精神生活和命运有关,尤其是关注个人的生存、实存、焦虑、绝望、恐惧等问题。
(3)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有关语言的一般原则的理论,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关语言、符号、能指、所指这些术语出现和应用的理论源头或互文语境。但是,这种互文关系是奇怪的:并非是一种理论演绎,而是一种艺术创作多样化与自由表达的凭借之处,即被误解的“任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艺术形式和表达形式。
(4)社会批判理论
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种批判气质,其中批判的就是集体单向认同所造成的现代迷信以及其所促成的个人判断力和价值的丧失现象。与此同时,当一些艺术创作的禁忌被消解以及人们的批评需要得以满足时,其原有的批判意识也被自身与社会的合力而被主动或被动地取消,这种循环笼罩着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
(5)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作为宽泛的术语,它涵盖范围很广,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合力在新潮美术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在美术理论中形成理论膨胀、驳杂、混乱的形态。理论的繁杂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汉译著作的大量涌现。对中国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而言,出现一种“春天”来临的现象与一种泛“哲学化”的倾向,涌现出大批标新立异的青年美术理论家,他们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主体,他们影响、活跃至今。同时,美术理论刊物在中国美术批评史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位置,它们是新潮美术思潮的传播者及平台。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